令灾区人民特别感动的还有,香港、澳门、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骨肉之情。台湾红十字会救援队2008年5月16日下午从台北飞抵成都,开创了台湾民间首次组织救援队参加大陆救灾的先例。两年多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港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四川灾后重建,不仅为灾区提供了多方面的巨大援助,而且探索出“一国两制”条件下内地地方政府与港澳特区合作交流的新模式。香港、澳门特区政府首次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援内地灾后重建,100亿港元和55亿澳门元巨额资金、295个关系民生的援建项目,将血脉相连的无疆大爱撒播在地震灾区。
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在对口援建的互动中,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共建共享的灾后重建共同体。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输血”与“造血”并举,我们看到了对口支援与产业转移互动的新趋势。在国内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对口支援机制激发了大批东部企业投资灾后重建的热情。各对口支援省市已在四川着力打造18个工业园区。在汶川,广东省着力提高灾区长远发展能力,务求使产业转移取得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充分发挥当地在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让优势企业对接特色产业。在都江堰,上海市采取滚动实施的办法推进援建项目,根据都江堰市资源和生态特色,坚持用“总部经济”帮助都江堰完成产业升级。在北川,山东省围绕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新县城。在青川,在绵竹,在什邡,在汉源,在对口援建的每一个工业园区,到处都可以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到处都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的丰硕成果。
“输血”与“造血”并举,我们看到了对口援建与区域合作互动的新趋势。随着灾后重建的迅速发展,当基础设施和市场要素运行所需环境建设到位后,建设灾区的接力棒更多地由“政府之手”转移到“市场之手”,对口援建重点逐步由救济型向发展型转变。发挥援建机制的“造血功能”,援建省市的各级政府鼓励企业到灾区投资建厂,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帮助灾区企业走出困境。灾区则积极承接支援地区的产业转移,借助外地大企业的先进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在感恩中招商,在招商中感恩,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可能把对口支援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
在援建中互动,在互动中共建共享,灾后重建的四川是机遇的四川、开放的四川、日新月异的四川!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四川亲见灾后重建的巨变后,坦诚地说:共产党了不起!
毫无疑问,如此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援建新模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这本身就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创举!
从悲壮走向豪迈,最振奋的目标是高地建设。爬坡上坎,蓄势突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四川发展,我们努力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前列
奇迹仍在延续。
当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进入“五年发展振兴”和“十年全面小康”的后重建时代。此时此刻,崛起危难的四川正处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爬坡上坎,蓄势突破,我们别无选择!
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我们豪情满怀!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吹响了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前进号角。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绘就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总结推广灾后重建的“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和“四川模式”,坚持不懈地推进跨越式发展,着力巩固扩大四川在西部的发展优势,推动“两个加快”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2008年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四川发展,对四川省情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从创造和发展区位优势出发,明确提出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即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这是一个高瞻远瞩、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引领四川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轨道上保持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2010年,四川确立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狠抓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不仅如期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建目标,而且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1%,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速历史新高。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四川发展,四川人民满怀豪情地看到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格局。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而且要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变“四川自用”为“东中西部共用”。据规划,到2012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3765公里,在建里程26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00公里,在建里程2782公里;形成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通道的出川通道。目前,大多数规划项目都已开工,有的已建成投入运营。两年多来,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双出现“在建里程超过通车里程”的建设高峰。
令人振奋的是,成都地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地铁,已于2010年国庆节前投入营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已投入使用,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机场的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宜宾、泸州港口建设也取得新进展。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四川发展,四川人民满怀豪情地看到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新空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抓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喜的是,四川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加快打造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已形成千帆竞发、百业兴旺、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四川发展,四川人民满怀豪情地看到了充分开放合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一直走在西部全面开放的前列。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四川省委、省政府从区位特点出发,提出了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目前,四川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有9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75家在川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由四川承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1届,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最大窗口,具有重要影响的首脑外交平台、投资促进平台和贸易合作平台。四川是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开放前沿和窗口。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强力推进开放合作,敏锐把握国内外产业大规模向西部转移的契机,提早谋划,主动对接,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喜人局面。随着富士康、仁宝、联想、戴尔、德州仪器、德国大众、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正在强势崛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