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专业知识出了问题
“我们聚焦到教材问题,讨论并要打破这种背后隐含着、潜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用个比较专业化的术语叫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或者叫PCK。”语文课程论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如是说。
教师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受他本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儿童文学的素养,那么肯定会影响到他对文本的解读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目前通行的教法是好的,那就不能责怪到一个具体的实施者,而是整体的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
老师的PCK是怎么形成的呢?老师学科知识的树立与形成中,教材是关键。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改变,来改变教师的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的一个理解。
刚入学的孩子已不是张白纸
徐冬梅老师是亲近母语课题组主持人,也是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她的观点发人深省:“按照我们现行政策,孩子7周岁入学,每一个孩子站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起端的时候,实际上他不是一张白纸,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经由他的家庭、爸爸妈妈,给了孩子很多阅读的教育。”
她说,一般情况下,翻开现在的小学教材,大多数都是这么编的:先是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导,然后就是汉语拼音,然后开始识字,集中识字,以及一些随课文识字,顺带一些小短文,童谣,小童话。她认为,我国大多数地方把教材和课程混为一谈,教材几乎成了课程的全部。
她说,孩子们虽然刚刚入学,实际上已经有了很旺盛的语言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已经可以听一些很复杂的语言系统的东西。可是在教材中,他们只能面对一些非常短的、简单的语言材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教材)实在是索然无味的一个学习,如鸡肋。关于这种索然无味,无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位母亲,我都有特别深的感受。”徐冬梅感叹。她认为,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人,首先应该是对儿童的心理,特别是儿童的语言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估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