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关注语文教改 西方理论——只作参考不能移植

http://www.19mini.cn   2009-12-14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记者 许维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在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时就当下的语文教改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提出了语文教改纯粹横向移植西方理论是不科学的观点,引发读者的关注,为此本报

  采访中,沈阳师范大学的冯旭洋老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没有如人所望的顺利推进、发展,与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知识生产的现状密不可分。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大体可分为经验主义、学术主义、“空降兵”和专业的研究四种类型。经验主义的研究是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经验性的总结。但在主观认识能力方面,经验主义者相对缺乏理论基础,较少受到教育研究方法的专业训练,难以展开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因此,这种研究相对难以称为知识。学术主义的研究或是为理论而理论的研究,或是为实践而想当然的研究,因而也相对难以称为知识。“空降兵”是那些以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空降”到语文课程改革之中的研究者。这种研究因其“空降”的性质,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可能性大,阻碍语文课程改革的可能性也不小。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以理论、研究方法为指导而在实践中展开的专业化研究。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专业的研究最难也最可贵。总结这些研究的利弊,冯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不该也从未“闭关锁国”,所有的研究都是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都是为每一个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因而也都需要得到关注。但专业的研究者必须审慎对待经验主义、学术主义和“空降兵”的研究,对待西方理论更需要具有专业的“鉴宝”能力,能够去伪存真。

  引进西方理论是必须的,但要明确哪是需要的

  在对待西方理论的问题上,杨利景老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事关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孙绍振教授的话当然不错,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都必须基于本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实际,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来,目前语文教改过程中出现的“移植西方理论”的现象又是正常的,甚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逾越不了的必然阶段。对此,应理性对待。

  杨老师说,从母语教育的特殊性上说,中学语文教改似乎没有必要引入西方理论,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学科,还有与其他学科相近的共性,也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比如,也许我们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唐诗宋词,是汉语语法,但是教师如何讲授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授才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自己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可能又需要我们借鉴、吸纳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改过程中引入西方理论是必需的,在这个问题上的“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教育发展的滞后和延缓。在中学语文教改中引入西方理论是必需的,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其一,取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其二,取决于中国语文教学改革所处的特殊阶段。目前正处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期阶段。初期阶段就是不成熟的阶段,就是多方摸索的阶段。我们面前没有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比对参照。所以,我们目前对各种西方理论的大量译介和引进,客观上完成的其实正是这样一个比对参照的过程。关键是我们现在的引入基本是一种“纯粹横向移植”,生搬硬套,没有消化吸收,没有扬弃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目前教改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之一。就是还没有明确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要的,这需要时间。既然如此,对于目前我们语文教改过程中出现的“纯粹横向移植西方理论”的现象,我们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之一。

  “纯粹移植西方理论”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的王晓霞老师则认为,比较的过程其实是两难的过程,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纯粹移植西方理论”的弊端会阻碍我们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课堂大多贯彻“文道”统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结合、在语文中生活与在生活中语文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学语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学会做人,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点、特点之一。西方的教育理念也有值得我们民族借鉴的地方:如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像、学会探究,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我们的教育应该“量力多术”、“盈科而进”。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