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著导读

《红楼梦》欣赏琐拾

http://www.19mini.cn   2012-03-12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李延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  
 

冷雨敲窗,雨打梧桐,雨洒芭蕉、枯荷,雨滴竹梢,在黄昏深夜,万簌俱寂的时候,一声声,滴滴嗒嗒,最为分明,如泣如诉,使伤感悲苦的人最容易牵动愁绪。曹雪芹深谙情景交融的奥妙,所以潇湘馆景物的描写一如其多情多病多虑的女主人。这里是千竿翠竹,苔痕斑驳,曲折的游廊,羊肠似的通道,绕阶围房九曲回肠般盘旋竹下的尺许宽的小渠,小小的房舍,小巧玲珑的家具陈设,绿色的纱窗,暗淡的光线。一景一物无不那样纤弱幽暗,都染上了林黛玉孤高自赏,凄楚哀怨的色彩和情调。在这色彩之上,作者在四十五回又添了浓重的一笔,凄苦惨淡的色调更加强烈。当时正交秋分,黛玉旧疾又发,随贾母玩了两天,劳神过度,又咳嗽起来,比往常都重,自己认为是不能好了,心情非常颓丧。和宝钗话起家常,又感叹自身孤弱无依,寄人篱下,羡慕宝钗能享天伦之乐,有家有业。在这里为了配合这种心情,作者有意在潇湘馆安排了这场秋风秋雨: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得沉黑,兼着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感慨万端,愁绪连绵之时又读了《乐府杂稿》的《秋闺怨》、《别离怨》等伤感诗篇,遂有《秋窗风雨夕》之作:“……残漏声催秋雨急;连霄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字字血泪,声声动情,达情景交融之极致。当晚睡下又羡宝钗有母有兄,又想和宝玉虽好,终避嫌疑,不免担心,“又听见窗外竹梢雨滴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方渐渐的睡熟了。”窗外天公流泪,屋内愁人暗泣,雨泪交织,情景浑一,风雨助人凄凉,人感风雨触动闲愁万种。感伤气氛异常浓烈,人物性格更加深化。第五十九回里蘅芜院也下过一场雨,但不是秋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日破晓,宝钗及启户视之,见院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拳。”春雨过后的景象是“土润苔青”,并马上唤起湘云等人,宝钗欣喜心情见于笔端。秋雨、春雨普降大观园,而独于黛玉处写秋雨,于宝钗处写春雨,作者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

稻香景色藏幽怨

李纨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个二十几岁的寡妇,在《红楼梦》中给人的印象似呼已过中年,正如冷子兴说的“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自己也自称“稻香老农”。她象封建社会其他死了丈夫的贵族少妇一样,被摒于繁华的尘世之外,只能隐居一隅,孤独地打发着青春年华。所以李纨只配住在稻香村。未到稻香村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青山斜阻”,这青山与蘅芜院的山石不同,它能寓意在于隔阻开稻香村与大观园其他花柳繁华地的联系,隔阻开李纨作为一个青年女子应该享受的爱情生活的幸福。

转过青山之后,“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都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一座青山、一带泥墙、两溜青篱团团围住“数楹茅屋”,这固然是为了突出稻香村的农村景色,但也不免给人一种暗示:它象是人间社会的一道道樊篱,幽囚着李纨,葬送着美妙年华。连这里的树木幼嫩的枝条都不能按自然天性舒展地生长,被硬编成篱笆,犹如李纨那被扭曲了的人性。

对于这种人造景色,贾政非常赞赏。他的封建思想决定了他的审美观。认为“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贾宝玉与之针锋相对,他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然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对青年寡居的李纨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有象征意义的。稻香村的景色是背人性,悖世理,孤傍无依,违背自然天成之趣的。李纨不也是在背人情,悖世理的封建礼教导演下“人力造作”成的“强为”的畸形儿吗?

在大观园只有稻香村的篱笆用了桑、榆等树木,这是突出稻香村农村景色的需要。另一方面,桑、榆在中国又可比作晚暮之景,引伸为人的垂暮之年,故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李纨自贾宝珠死后,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心如死灰,尽快“老化”。在封建社会寡妇无论多么年轻,打扮得越老越朴素越好,表示自己已经死灭了对家庭、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李纨虽然是―个二十几岁的少妇,可是礼教强迫她的心境必须进入暮年。如只有在茅屋纸窗下作些针黹女红,课子成人,以慰桑榆晚景。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