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虽为女性,但却关心着贾府的兴衰,她对一味消费、浪费钱财的大观园进行改革,兴利除弊、大胆图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她的行为是在“治家”,而在儒家看来,家是国的缩影,“天下国家,本同一理”,治家亦是治国的一种形式,因此,作者对于这种齐家行为和价值取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唯独给贾探春以较高的评价:“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才”就是指探春的匡时理家之才,“志”就是指探春挽救末世贾家颓运的理家之志。同时对贾探春生于末世,有意济世、无力回天,最后远嫁他乡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里作者在赞赏贾探春,实质上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精神的一种认同。
对“机关算尽”,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因她具有治家的才华,作者在判词中也给予了她较高评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说她是只凤凰,可惜生在了末世,但她的治家才华,还是令人爱惜羡慕的。对王熙凤的赞赏,即是对儒家“家国一体”、“入世有为”儒家哲学精神的肯定。
“治国齐家”,本应是男人的责任,但贾府的男人却没有一个胜任和敢作敢为,所以作者曹雪芹只能赞颂贾探春和王熙凤之女流辈了:“金紫万千谁治国,裙衩一二可齐家。”
作者对传说故事中“风流隽逸,忠义慷慨”,为国效力,战死沙场的林四娘,推崇备至,热烈赞颂。作者浓情重墨,连赋三首诗,《词》以讴歌她的“补天”意识,“济世”情怀和不惜牺牲自己、为国尽忠效力的儒家精神。
贾宝玉写的一首长长的七言古诗,洋洋洒洒,竟长达46句,322字。长诗赞美了林四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壮举:“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积桃临战场。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贼势猖厥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对那些只知吃喝玩乐,不思国事,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文武官吏,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作者又通过贾兰的七绝《词》和贾环的五律《词》歌颂林四娘的忠义之习,报国之志:七绝诗为,“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五律诗为:“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难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作者借“石头”之口,道出无力补天的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这种补天意识正是儒家的匡时济世使命感,是一种安邦立业、成就功名的哲学精神。遗憾的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男人已丧失了治国济民的英雄之气,变得软弱无能,作者只好将自己的匡时济世的愿望寄托到女性精英身上,如贾探春、王熙凤、林四娘,但他们也是失败的英雄,尽管有“补天”之志,却无“回天”之力,结果仍未挽救得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为此,曹雪芹不得不再寻找另一种精神家园。
二、悟道出世的道家精神
曹雪芹对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大厦已无力支撑,为此,他开始寻求生命本体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淡泊世俗功利之心,使人与社会保持一定心理距离,超拔于纷扰的世事,摆脱于功名利禄的诱惑,使精神得到解脱。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和,使心与物协调统一,在审美化的理想境界中,寻求人的主体意识的逍遥超拔与精神追求的自由驰骋,进而营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境界,演示主体生命的哲学意义。
在《红楼梦》诗词中,有大量的诗词具有道家的思想境界,诗词对人的生与死,有情与无情,入世与出世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与认知。在追求生命主体精神解放的同时,对世俗社会人生作了无情地批判。
《红楼梦》第一回中,一个疯狂落拓、麻鞋鹑衣的跛足道人吟念的《好了歌》,就是对世俗人生求功名钱财、恋姣妻儿孙思想的讽嘲与批判。“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