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著导读

《红楼梦》诗词的精神家园

http://www.19mini.cn   2012-03-12 来源:网络 作者:姜志军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红楼梦》诗词,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翠、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不论从文艺学、文化学、宗教学,还是美学、哲学方面,它的内蕴均极其丰富,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

《红楼梦》诗词,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翠、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不论从文艺学、文化学、宗教学,还是美学、哲学方面,它的内蕴均极其丰富,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对当代诗歌又具启迪借鉴作用。

笔者曾从文艺鉴赏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视角对《红楼梦》诗词进行过审视与剖析①平议了它的精粹所在,本文旨在哲学范畴,论析《红楼梦》诗词的精神属性。

诗与词这两种文学样式,都很重视内在精神的表现,注重抒发性灵与神思。虽然它也述社会之事、绘自然之景,但都将人的精神、情感与之融为一体,达到互含互融,契合浑然。它以心理生活为根基,注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对社会生活进行自悟,对自然物象寄寓情意,使天地人合一,客观物象主体化,进而包容进精神韵致。

《红楼梦》中的诗词,它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刻划人物性格服务的。当它出自不同的人物之口时,便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不同人物对社会、人生、理想、价值的感悟与希翼。如果从《红楼梦》诗词的真正作者曹雪芹看,则是曹公内心世界感情的渲泻和精神的寻觅,他在虚构的不同生活境遇中寻找哲学的依托,构建超脱而温馨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在《红楼梦》诗词的精神家园里,蕴含着多种精神精华,如儒家世俗哲学精神,道家生命哲学精神,佛家宗教哲学精神,《周易》阴阳哲学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论理求真的科学精神等。

就整部《红楼梦》而言,其心路伸延的轨迹是“思凡、悟道、游仙”,“在哲学指归上,思凡、悟道、游仙三重复合模式分别对应于儒家世俗哲学、佛道宗教哲学与道家生命哲学”。“最终又归结于《周易》阴阳哲学”。②《红楼梦》诗词的精神显现却不是如此顺序,它呈现着交叉性和独立性。

曹雪芹目睹体验了封建社会的衰败现实之后,深感心灰意冷,自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种惋惜与怀恋,不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依恋情结,而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灵关照。他希望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安定,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这种儒家的入世济人、有所做为的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便在肉体的心灵深处构建精神的家园。

由于精神家园带有一种朦胧性、梦幻性、多义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故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再加上作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婉转含蓄,所以这一精神家园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故此作者自云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人生活在世上,除了满足外在肉体的健康和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外,还要满足内在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这种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觉得生活的乏味与空虚。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等均属于精神活动领域。当人们对这些问题疑惑不解时,便要寻求灵魂的底蕴、生命的意义,进而达到觉悟人生观、生存论、伦理学,使主观精神超拔失落、获得解脱、得到满足。曹雪芹正是通过诗的沉思、哲学的探索,营造了一所属于心灵的精神家园。

一、匡时济世的儒家精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儒家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如对“读书-科举-做官-立业”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模式,作者是深恶痛绝的。但是,作者毕竟生活在儒风甚盛的封建社会生活当中,他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子孙,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他不可能不产生影响。他对封建社会末世的衰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对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儒家思想,处于一种矛盾心态之中。

作者对儒家通过八股文科举进行沽名钓禄,不讲实际,不重真才实学是否定的。但对于儒学中的勤奋进取精神,治国济民精神,忠孝互爱的道德精神、家国一体、无国便无家的政治精神,他还是比较推崇赞成的。只是当社会现实无情泯灭了他这些理想,使他的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时,他才去寻找其它的精神家园,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

《红楼梦》第三回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词《西江月》,从某种程度上对宝玉进行了批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很明显,这是对不能研读儒家精典,无法匡时济世之人的讽刺。而下一首的上半阙“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更是对不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能之人的愤然和失望。(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两首词是曹雪芹“模拟封建正统派的口吻,运用明贬实褒,似嘲实歌的笔法,为贾宝玉谱写了一曲情调激昂的赞歌。寄托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辛辣的嘲讽”。③对于同一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讨过程,仁智共存,亦可不求定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