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著导读

《论语》悟读:人不知,而不愠

http://www.19mini.cn   2012-03-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庄平悌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人不知”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知”是知道,了解。这里的“不”,用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和意思相反。如,“做”与“不做”,意思完全相反。“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自己的行为不被人理

“人不知”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知”是知道,了解。这里的“不”,用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和意思相反。如,“做”与“不做”,意思完全相反。“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自己的行为不被人理解,也不会感到恼怒。这体现了君子的风范。
  
  也有人把“知”理解为“智慧”。“知”通“智”。这里的“不”,用在名词前,可解释为“没有”。在文言文中,“不”当“没有”讲,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学无术”,“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约而同”,“屡试不爽”,“不期而遇”,“不谋而同”,“应接不暇”,“出其不意”,“不劳而获”等等。现代汉语中也同样保留着这样的词语,如,“不才”,“不测”等。“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没有智慧,不聪明,自己也不会恼怒。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这里顺便讲讲表示意思相反的“不”与“没有”的区别。“不做”与“没有做”有什么区别呢?“不做”带有主观色彩,是主观上的故意排斥。事情本来可以做,但由于主观上的故意排斥而不去做。所以,“不”表示主观色彩,是主观上的故意排斥。“没有”则是客观事实的描述。“有”是一种客观描述。然而,意思相反却说成了“没有”,而不是“不有”。为什么?“没”也是客观描述,“没有”为偏义复词,重在“没”。“是”与“不是”,“好”与“不好”诸如此类都是主观判断,故用“不”。
  
  上述两种理解,哪种更为恰当呢?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为什么?孔子曾经讲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理解自己,没什么好担心的;要担心的就是自己不理解别人。如此,则“人不知,而不愠”就不大可能是第一种解释。说到底,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了,特别是在几千年前资讯极不发达的时代。即便是在讯息极为发达的当下,又有几个人能了解你自己呢?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自己都对自己莫名其妙。即便是学生不了解老师,也是很正常的事,也无需恼怒。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可恼怒的了。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没有智慧,自己也不会恼怒。这里的“人”,我想,在这个“学而时习之”的语境当中,更应该指“学生”,即孔子的弟子。
  
  作为人师,孔子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够聪明伶俐,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希望他们都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我们知道,孔子有三千多学生,真正优秀杰出的也就72人,平均不到三十分之一。换言之,孔子要面对的大多是不怎么好的学生,也就是没有多大智慧的学生。尽管孔子教导他们“学而时习之”,并且也这样督促他们,为他们作出表率,但是,他们好像就是不吃这一套,就是没有多大的长进。尽管如此,孔子还是不离不弃,照样“诲人不倦”。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
  
  如果脱离“学而时习之”的语境,把“人”的范围从“学生”扩展到普通民众,社会大众,那么,面对别人的愚蠢,一般人会作出什么反应呢?鄙视,埋怨,恼怒,甚至恼恨,都是极有可能的。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尤其是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人出了差错,我们更是火冒三丈,失去了耐心,失去了冷静,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宽容,变得与别人一样的愚蠢,甚至更愚蠢。所以,当别人没有智慧,没有长进,老是一错再错,我们能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这不就是君子的风范吗?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