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典故是鸿雁传书。大家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秋天从北方飞向南方,春天又从南方飞回北方,古人就产生一个请它传书的想法。
这个故事跟苏武有关,苏武是西汉的一个民族英雄,奉汉武帝之命,到匈奴当使者。到匈奴后碰到一些事件,被匈奴扣押。匈奴叫他投降,苏武坚决不投降,然后匈奴就把他放逐到一个非常荒凉非常寒冷的北海去放羊。
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苏武牧羊,一十九年,始终不屈。汉王朝曾多次派人前往要人,匈奴撒谎说,苏武早就死了。19年以后,汉武帝都死了,换了新皇帝,又派了一个使者去匈奴。在那儿碰上了一个叫常惠的人,常惠当年与苏武一起出使,一起被扣押。因为他是一般工作人员,匈奴对他看管不严。常惠偷偷来见新来的汉朝使者说,苏武并没有死,还活着,在某个山沟里放羊。
第二天,汉朝使者会见匈奴单于,要求把苏武交出来,还给我们。单于说,苏武早就死了。使者说,苏武没有死,我们大汉皇帝,在长安上林苑射猎,从天上一箭射下一个鸿雁,在鸿雁的脚上系着一封信。这封信是苏武写的,说他现在还活着,在某个山沟里放羊。匈奴单于一听,没办法,只好把苏武放了。
请大家不要责怪我们的祖先,汉朝人在外交上采取了欺诈的手段,是他们匈奴先撒的谎。从此,鸿雁传书就成了一个典故。
第三个典故是黄耳狗传信。这个典故产生的年代要稍晚一点,到了晋朝,有一个人叫陆机,东吴人,东吴被灭掉以后,三国统一,成了晋朝,陆机被召到洛阳。陆机的家乡在华亭,就是现在上海市郊的松江。陆机到了洛阳后,想念家人,想写一封家信,因远离家乡,一时找不到送信人。正好他有一条狗,这条狗长着两个黄耳朵,取名黄狗。陆机突发奇想,就问黄耳:你能不能帮我送封信到华亭?这条狗摇头摆尾,表示同意。陆机就把写好的信塞在一个竹管子里,把竹管子系在狗的脖子上。拍拍它说,摆托了。
说来也怪,这条黄耳狗居然把信从洛阳送到了上海。家人看到信后,非常高兴,写了一封回信,同样放在竹管子里,请黄耳狗带回。
这事可信吗?宋朝的学者说,不可信。洛阳到上海要经过淮河,长江,这条狗怎么过去?其实也未必,只要有渡轮,它就能过去。反正二十四史《晋书》中有记载,《晋书》这是唐朝人编的正史,所以唐朝人特别熟悉这个典故。
前面两个典故,在唐诗中经常可以看到,第三个典故,在唐诗中,我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典故的呢?在宋诗里,宋代诗人用典故,追求一个“怪”字,一般的典故,唐朝人已经用过了,他们就要出新,所以,经常用一些比较冷僻的典故。
在苏东坡的诗里,就出现过这个典故。苏东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他养了一条狗,长着一个黑嘴巴,东坡很喜欢这条狗,就给它取名叫乌嘴。专门为它写过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岛,只带了一个小儿子,他的其他几房的儿孙有的在惠州,有的在江苏宜兴,他很想念他们,想请乌嘴给他传递一封家书。乌嘴啊,你什么时候也能帮我寄一封家书回去?黄耳定乃祖,要知道,你的祖先黄耳狗,它就会传信。
纵观唐诗,我们发现,唐诗中只用鲤鱼和鸿雁这两个书信典故,黄耳狗的典故却从来没有用过,莫老师将从李商隐的诗歌入手,剖析唐诗中为什么没有引用黄耳狗典故的背后原因。
在李商隐的诗中,多次说到书信。有一次,他在洛阳写信,寄给长安的一个朋友,叫令狐綯。他写的信就是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我在洛阳看着嵩山的树,你在长安看着秦中的云,我们两地相望,幸亏两条鲤鱼千里迢迢送来书信一封。这里就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
李商隐还有一首诗,叫《春雨》,也说到了书信。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铛就是一对玉镯的耳环,缄札就是封起来的书信。我想寄一封信给你,还有一对耳环,请谁送信呢?长空万里,层层薄云,像绸缎一般,铺在天上,一个鸿雁带着书信向远方飞去。这种寄书信的意象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商隐诗中的典故不用双鲤,也不用鸿雁,改用黄耳狗,那是一种什么象景呢?拿第二个例子来看,万里云罗一雁飞,如果改用黄耳狗传信,就不能用云了,因为狗不能在天上飞,万里云罗只能说成万里江山,一狗这样说不太文雅,改成一犬,万里云罗一雁飞就改成了万里江山一犬奔。那么,这两句诗,哪一句优美呢?当然是万里云罗一雁飞。
喜欢狗的朋友,不要骂我,不是我在贬低狗,是李商隐他不肯这么写,他不肯用狗的典故。唐朝那么多诗人写书信,都不用狗的典故,都喜欢用双鲤和鸿雁这两个典故,因为这两个典故有诗意,非常优美。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后人称他们是“小李杜”。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李商隐的诗风与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更为接近。李商隐和杜甫,他们通过书信寄托相思的诗歌,却角度各异,有不同的情感共鸣。
我们现在读唐诗,大凡标题里有一个“寄”字的作品,一般就是一封书信。唐朝人太喜欢写诗了,他们写信有时候就是写一首诗,这叫以诗代柬。以诗代柬的最好例子,就是李商隐的那一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生之中,最让人销魂的是什么?就是离别。有的书里,《夜雨寄北》这个标题,说成《夜雨寄内》,内是指内人,妻子。当然这首诗从四句诗的意思来看,与寄内非常吻合。
但是,我们要很遗憾地告诉你,它不是。李商隐40岁那一年,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终生没有续贤。妻子去世半年后,他才到四川去,应一个叫柳仲郢的长官邀请,去做他的幕僚。就在现在四川的三台县,那时叫梓州。
李商隐在梓州生活了五年,这首诗是他到梓州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写的。长安的朋友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说我还没有归期。此刻窗外正是夜雨绵绵,连池子里的水都上涨了,何年何月我才能回长安,和大家相聚,一起剪蜡烛,一起听外面的夜雨,一起再来回首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这是一个以诗代柬最感人的作品。那么在书信中,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家书,因为这里面的情感最真挚。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被俘到长安,兵荒马乱,战火连绵,跟家人没法保持通信联系,一封家书比一万两黄金还要贵重。杜甫给家里寄了一封信,过了十个月还没有收到家里的回音。杜甫非常着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个时候,我反而害怕家里有消息来,万一来消息,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寸心亦何有,方寸之间心都乱了。
家书是最动人的,即使在今天和平岁月里,家书也是最可贵的。那么,家书写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两首唐诗。先看张籍的《秋思》,张籍那个时候在洛阳,他祖籍是苏州,当时叫吴郡,他自己的家在安徽和州,现在叫和县。秋天到了,张籍在洛阳想念家人,写了一封信回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我在洛阳城里见到秋风起,想写一封家书,情意有千重万重之多,写也写不完。信已写好,害怕有些地方可能还没有写清楚,没有把情意表达完,信都封好了,送信的人马上就要上路了,我又叫住他,再把信打开,又添加了几句。这就是家书里的思念,无穷无尽。
尽管是无穷无尽,但它一定是千言万语吗?一定有非常多的意思妈?实际上,无非就是一个报平安,无非就是问候一下对方。盛唐诗人岑参有一首诗,题目叫《逢入京使》,岑参奔赴西域,他骑着马离开长安西行,途中碰到对面过来一个人,这个人是离开安西回长安的一个使者,一个是西奔,一个是东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我的家乡在东边,回首一望,漫长的路看不到头。我想念家乡,我掉眼泪,龙钟就是眼泪,我用两个袖子擦也擦不干。在马上相遇,没有纸,没有笔,一时来不及写信。请你带一个口信,你到了长安,请告诉我的家人,我一路平安。
岑参的这封信,告诉我们,家书尽管有千万重意思,但核心内容是报平安。现在有的年轻朋友,不太喜欢写家书。你在外地读书,在外地工作,半年了,不给家里写信,父母在家惦记,盼你写信,你就是不写。有的时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不经常给父母写信?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没什么要写的。
请注意,家书不要求你写什么深刻的思想,不要求你汇报生活中的什么重大内容。家书写什么?无非就是说几句问候的话,报一声平安。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