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家博览

中学语文作家档案:吴冠中(图)

http://www.19mini.cn   2012-06-05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晴雪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作家名片 姓名:吴冠中 性别:男 生卒年:1919年~2010年6月25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宜兴 职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 毕业院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 主要成就: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 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

四、作品选读

大红袍

作者/吴冠中

红是一种颜色,但她刺激,因之比其他色鲜艳。绿野里一个红衣姑娘,或远或近,吸引所有人的眼目。喜儿没有红袄,杨白劳给她买一段红头绳,便分外珍视。青年时在杭州读工科,功课紧,没娱乐时间,偶一次到大世界玩乐,看一场京剧,看到那个演员中状元后换上大红袍,真光彩,似乎宇宙也由他统治了。

抗日战争期间,杭州国立艺专迁居四川璧山,当地女娃很多穿大红袄,真美,红色在我心中涌动,又想起了那位状元郎。突发异想,我自己要做一件大红袍。我很穷,向一位富有的女同学借钱,她问什么用,我说想做件红袍,她说是紫红的吧,我说朱红的,就像舞台上状元郎穿的,她笑了,于是借给我足够的钱,并笑着加了一句,你敢穿!

我急乎到布店买了最鲜红的布,立刻赶到缝衣店做袍,裁缝师傅不肯做,说男人穿这么怪异的红袍岂不遭人骂,不做,你去别家吧。我灵机一动,说我们下江人(指江浙一带)男人全穿红的,只有女人才穿绿的,师傅你大胆做,我回家穿的。好说歹说,他接下了活,我欢天喜地。待到取衣的日子,我早早去取回,回宿舍立即穿上,满室生光,同室同学都赞美。正开饭时候,我这大红袍状元郎一进食堂,满堂鼓掌,我得意非凡,好比创造了一件杰作,近乎今天的先锋派了吧,有人问我花多少钱,也想仿制一件。美感,在艺术院学生中如触电般流传。但穿到街上,路人以奇异的、不屑的、怒目而视的眼光敌视我,我不怕。新闻流传不到一星期,训导主任找我谈话了,说战争期间,时有空袭警报,人们躲警报时,你有意暴露目标,公安局必将你当汉奸抓起来,这袍非染不可。

事情严重了,远远超出了艺术与审美。这朱红也真红,我说染成黑的,结果成了脏兮兮的深褐色。我便穿着脏兮兮的袍过冬。到城郊,是染坊所在,蓝天下高挂着黑、蓝、黄等布匹,特别是又高又明的朱红布匹,太吸引人了,令我悲伤那件消逝的大红袍,我就地在速写本上写了一首长长的“红袍诗祭”,记忆中是充满了激情与灵感的,可惜无存稿,那是我写作的处女作。

最近,女学生燕子在商店看到一件大红风衣,很爱,又不敢买,怕被人关注,我一看觉得红而大方,美而不俗,劝她买下,她终于找到了我失去的大红袍之魂。魂兮归来,换了人间。

载《文汇报》2007年11月 26日

 

我的母校

作者/吴冠中

我和我的母校同龄,不,我比母校还大6岁。我7岁上学,是私立吴氏小学的第一届学生,我父亲一手创办的这所乡村初小就设在吴氏宗祠里。除我父亲外,还有两三位老师。他们教国语、算术、珠算、体操和手工,后来又加了音乐,父亲还为此到无锡买了一架风琴。但从来没有美术课,在手工课上我们做过国旗,红、黄、蓝、白、黑五族共和的国旗,剪贴那五色蜡光纸,也就进入美术范畴了。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吴氏小学改名北渠小学,规模在一步步扩大,而且在宜兴县教育局立了案,但经费永远很困难。父亲上课时,带着粉笔来,下课时自己将剩下的粉笔头带回,下堂课再用。学生爱偷粉笔,既可以用来到处乱写乱涂,又可以当吸墨纸吸干作业上污染的墨渍。后来我到省立无锡师范上学,学校就阔气多了,教室里剩余的粉笔头多的是,有各种颜色的,有整支整支没用过的,同学都不去捡。我便选较完整的捡起来,一学期下来积了两大匣,假期带回家交给父亲上课用,这是我对父亲教学工作唯一的一次帮助。粉笔大概将在现代教学中淘汰了,但它留给我永难磨灭的纪念。

吴氏宗祠是我们乡里最大的祠堂,天井里有海棠、芭蕉、南天竹,还有两棵硕大的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树冠伸出于高高的围墙之上,行人老远就能看到。同学们并不珍视屋宇之古老与花木之美好,倒是总盼望在校墙外的大草坪上搭台唱戏,其实也并不真正为看戏,只喜欢看戏场上有各种吃食卖,不过一般也买不起,因连买课本的钱都老拖欠着不缴,父亲总为催收课本费操心。

吴家不仅有大祠堂,还有一大片松坟,高高的松树林里散布着坟墓,我们称之为大松坟。大松坟就在我家西面,当清明、冬至的祭祀日子,吴家老少几辈排在墓地前跪拜,往往由父亲唱祭词,祭毕全体到祠堂里吃一顿美美的酒席,女的没份。我和伙伴们经常到大松坟里用爪筢耙松毛,即散落满地的干枯松针,用以当柴烧;胆大的爬上高树巅掏鸟窝,我不敢,父亲绝对禁止。岁月如驰,游子浪迹四方,当我再回故乡,大松坟早已消失了!大松坟显然不能与曲阜孔林媲美,但我十分怀念自己的百草园,童年的原始森林!

最近,收到北渠小学校长张孟华同志来信,说学校已建成新教学大楼,大楼就矗立在我老家的西面。我不认识张校长,不知他(她)曾否见过原先的大松坟,我估计大楼的位置就坐落在大松坟上。北渠小学也改名宜兴市闸口中心小学,说现有幼儿150多人,小学生650多人。心潮起伏,我想起了私立吴氏小学,当年的同窗年年老去,已难寻觅!归去,归去看看大松坟里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听那嘈嘈杂杂如急雨的乡音合奏,由他们追问从何处来的白发不速之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