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品简介
布封在皇家博物馆工作时编成巨著《自然史》,1749至1788年间发表。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44卷,堪称煌煌巨制。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 、《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这是一部说明地球与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自然史》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希望既能浓缩《自然史》的内容,又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书末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1753年布封入选法兰西学院的演说《论风格》,至今仍被看做是关于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章;另一篇是埃罗•德•塞歇尔的《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布丰这位伟大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会有所助益。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学堡垒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并保证将来出版《自然史》第四册时把这封信刊在卷首。后来他在《自然史》中,为了掩蔽神学家的耳目,经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名字换掉,摆上自然力就成了”。实际上仍旧坚持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自然史》各册的陆续出版,不断给布封带来更大的声誉。1753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入院时发表的著名演说《论风格》,是一篇经典的文论。他针对当时文坛上那种追求绮丽纤巧的风尚,呼吁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四、作品选读
布封《自然史》选读
狮
狮子自豪、勇猛、强壮,同时又显得高贵、仁厚、大度。它们是自然界中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和其他猫科动物不同,狮子属于群居性动物。
和动物相比,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比较轻微。欧洲的白种人、非洲的黑种人、亚洲的黄种人只是人种的差异,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只会造成其肤色的不同。不论是炎热的南方,还是寒冷的北方,人类都能很好地适应、生存。
然而,动物不像人类那样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们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气候下生活的动物,特征很不相同,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比起人类,动物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而且这些差别大多由环境的不同造成。一些动物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另一些则只能生活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驯鹿从不在南方生活,狮子也不到北方居住。每一种动物都有适合它们居住的地域和气候,都会选择适宜它们居住的地方,并长久地生活在那里,世代繁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动物种群之间的差别大多是由气候造成的。
气候的冷热对动物的体形和习性都有很大影响。在炎热地区生存的动物,一般比在寒冷或温暖地区生存的动物更高大、强壮,也更勇猛、凶残。在北非和印度生活的狮子,比在其他地方生活的狮子更强壮、更凶猛、更可怕,其他肉食动物远不是它们的对手,反而成了它们的食物。在冰雪覆盖的阿特拉斯峰顶生活的狮子,也没有在贝尔杜格里德或撒哈拉大沙漠生活的狮子那样骁勇、残忍。生活在热带沙漠气候下的狮子是旅客的眼中钉、肉中刺,也是邻邦的祸害。不过这类狮子并不多,而且有日渐减少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高级精巧的现代武器,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这些百兽之王。
人类的才智和武器,不但能在力量上轻易战胜狮子,还能瓦解狮子的勇气。在广袤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边境之间,在非洲南部的霍屯督北面荒无人烟的地区,以及其他一些无人定居的荒漠区,狮子依然很多,并且仍旧保持着纯自然的特性。它们会攻击遇到的所有动物,每次都能取得胜利,这使它们更加顽强、凶悍。由于这些狮子对人类的了解很少,没有见识过人类武器的厉害,它们似乎很想与人类抗争。受伤会让它们愤怒,却不能使它们惧怕。生活在沙漠中的狮子,即使单枪匹马,也敢挑战整个商队。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虽然它们就算筋疲力尽了,仍会继续坚持,而不是掉头逃跑。然而,与生活在沙漠里的狮子不同,生活在印度和柏柏尔人(北非的一个穆斯林民族集团)城镇里的狮子,就显得比较温顺。这是因为它们领教过人类武器的威力,有的甚至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勇气,一听到人类的吆喝就会屈服顺从。这类狮子从不敢袭击人,只敢扑向弱小的牲畜。它们常常在女人和儿童的辱骂声及棍棒下逃之夭夭,猎物没逮着,反而遭到了人们的臭骂。
上面两种不同的状况表明,狮子能够记住人类留给它们的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驯化。人们在历史故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狮子被人类用于战场上作战;有的狮子牵引着凯旋之车,在众将士的护卫下回来。这些狮子都忠于自己的主人,用尽全力对付敌人。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捕获了年幼的狮子,并将它们和家畜圈养在一起,那么,它们很容易和家畜打成一片。它们对主人表现出很强的顺从性,虽然偶尔可能暴露出凶残的天性,但那决不是冲着主人去的。狮子的动作太猛、食欲很强,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通过驯养就可以消除它们的野性。如果把狮子饿得太久了,或者过分地折磨它们,都会使它们脾气暴躁、野性大发,这是很危险的。这时,它们除了发脾气之外,还对此耿耿于怀,似乎要实施报复。当然,如果我们温和、宽容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铭记于心,并心存感激。虽然上面说得有点儿夸张,然而大量事例表明,狮子确实有知恩图报、受虐报复的习性。人们经常看到,狮子对那些卑微的敌人表现出不屑的样子,并宽恕它们;当狮子沦为俘虏后,它们虽然极不情愿,却也不乖戾,反而会变得温和,渐渐地服从于主人,有时甚至会拯救那些被人类扔到它们嘴边的猎物,宁可自己饿着,也不愿失去它们最初的善良品性。
狮子的外貌和它们内心的品质是相互映照的。它们有着威严的相貌、坚毅的目光、豪迈的性格和震天的吼声。狮子的体形十分匀称协调,不像大象、犀牛那样庞大,不像河马、水牛那样笨重,也不像骆驼那样畸形。它们的整个身体仿佛是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的化身,既矫健有力,又没有过多的赘肉和脂肪。它们的尾巴摆动一下,就可以推倒一个人。它们前额上的皮肤可以自如地活动,这使它们的表情大为丰富。
饥饿时,狮子会袭击它遇到的所有动物。但狮子的吼声响亮、动作幅度大,动物在老远的地方就能发现它们。它们不得不躲藏起来,趁其他动物不注意时,发动突然袭击。它们大多藏在树木茂密的地方,等猎物走近后,便奋力扑出,将猎物一击毙命。在沙漠和森林中,狮子主要吃羚羊和猴子。不过,它们只能吃那些跑到地上的猴子,因为它们爬树的本领不高,不像老虎和美洲豹那样。狮子一次能吞下很多食物,吃饱后可以连续好几天不进食。它们的牙齿很坚固,能轻而易举地嚼碎猎物的骨头和肉。据说狮子可以长时间饿着,但它们的体温很高,不耐旱,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狮子喝水的方式很像狗,不同的是,狗喝水时舌头向上卷,狮子则向下卷。舌头向下卷会漏掉很多水,因此,狮子喝水的时间自然会很久。狮子每天需要吃下15斤左右的生肉。它们喜欢鲜肉,尤其是刚刚捕获的猎物的肉,一般不会吃腐烂的肉。即使饿着肚子,它们也宁愿去追赶新的猎物。然而,尽管狮子喜欢吃新鲜的肉食,它们的体味儿却很难闻,尿味儿也很重。
狮子的吼声非常大。黑夜中,在空旷的沙漠里,它们的叫声如同雷鸣般响彻云霄。狮子愤怒时的吼声突然而短促,没有夜晚时那样响亮,但更令人颤栗。狮子每天都要吼几声,下雨的时候,它们叫得更频繁。愤怒时,狮子的尾巴向两边摆动,不断击打着地面;面部的皮肤急剧抽动,眉毛也上下抖动,露出令人恐惧的牙齿,伸出可怕的舌头。不需要锐利的牙齿和爪子,仅它那坚硬多刺的舌头,就能刺破猎物的肚皮。狮子的眼睛和猫一样,在夜晚也能看清东西。不过,它们很容易惊醒。关于狮子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