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名家博览

支持“春节”申遗并光大其文化价值

http://www.19mini.cn   2010-03-23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黄守愚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支持“春节”申遗并光大其文化价值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撰文指出,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撰文指出,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所以,我还想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201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至今,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赞许,有人反对,有人不置然否。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冯骥才先生的观点,并且希望藉此机会恢复其原来名称“元旦”,光大其岁时意义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元旦”的仪式意义。

“春节”原名“元旦”。在当时,是出于废黜帝制文化而除旧布新,主动投向欧美文化怀抱的动机与目的,废除夏历,改用格里历,并称作“公元”,将格里历的1月1日称作“元旦”,将原称作元旦的夏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在当年,改革者的目的是希望过格里历新年,而不再过夏历新年,由此而来与世界接轨,祛除帝制文化。然而,事与愿违,即使“元旦”被改为“春节”,仍然没人像过夏历新年一样欢庆格里历新年,当代人还是过忘记了历史的习以为常的年节。

时间(岁时)与地理是中国文化的大舞台。而仪式便是大舞台上演的内容。可以说,夏历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性质。复兴年节的岁时文化,关键在诠释年节在仪式上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显然,诠释年节的仪式的意义,更好地营造过年的气氛,能有力地彰显中国文化。

  如果传统节令的岁时意义与文化价值无法开显与澄明,华人无法追溯中国文化之本根,无法体认设立节令的意义与价值,势必活水源头枯竭,长此以往,华人对传统节日失去文化自信心,甚至于厌倦,那么节令民俗文化便会自动消逝,譬如当今已没落的有立春、立夏、立冬等,从而中国文化也会逐步走向死亡。这些年每年都有新闻报道与评论说“年味”淡了,也有这个原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今,科技发达,人心向恶,崇拜物质与金钱,不信仰传统宗教,家庭结构单一,虽然人口总数庞大,但单个家庭人口太少,而许多大城市禁止燃放鞭炮,除夕夜围坐烤火箱看电视,故而传统仪式没落,根本感觉不到往昔过年的气氛,只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许多年节仪式逐渐没落,势必使得年节文化越来越稀薄。长此以往,“元旦”(春节)年节会像“立春”、“立夏”、“立冬”一样走向消亡,全世界华人便会失去文化认同感,那么中华族群就无法凝聚在一起,最终只会被其他民族异化。因此,申遗大有必要。

有许多人认为,过年如此热闹,人人都想回家团圆过年,不必担心过年会消逝。殊不知,仪式意义没落的年节,其内容于今已很单薄了,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只会越来越走向消亡。故而,我们要有远虑。

所以,我支持冯骥才先生“春节”申遗的观点,并且希望藉此机会恢复其原来名称“元旦”,光大其岁时意义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元旦”的仪式意义。

 

黄守愚于阙一庐

庚寅正月十一日

耶纪2010年2月24日夜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