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淘宝 > 美文佳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罪与罚》

http://www.19mini.cn   2011-01-28 来源:迷你语文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篇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

《罪与罚》(1866)是第一部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小说的最基本素材,来自《时代》杂志长篇连载的关于一个法国青年杀害一名老年妇女而入狱的犯罪材料,作者从这一情节敷陈出一部关于“犯罪行为的心理报告”。小说写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思考,理性推论的根据和社会现实的背景,也写了犯罪之后的内心惶遽与道德负疚心理,以及主人公最后选择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结局。故事里有两条线索: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凶杀案件(心理层面),和马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社会层面)。这本是作者计划中两部长篇小说的素材,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将它们合二为一,成了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心理故事。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发生过以下几件事情:他为生活所迫,拿物品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住宅典当时产生对这吸血鬼的极端厌恶。他在小酒馆里倾听因酗酒而贫困潦倒的小官吏马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故事。回住所后,他接到母亲来信,得知妹妹为了帮助他准备嫁给她并不爱的、只知飞黄腾达的律师卢仁。这些都使他对社会现实感到忿恨不平。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得知放高利贷老太婆单独在家的时间,便像个梦游人似的砍杀了她,并且不得已而同时杀死了她的妹妹。

事后,作者逐渐揭示了主人公酝酿已久的犯罪的深层原因。拉斯柯尔尼科夫向检查官阐述自己曾发表过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人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凡的人”,他们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大抵都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活着必须服从而且乐意听命于人,他们任人宰割,只是充当不凡的人的工具。另一种是“凡的人”,他们敢于越过一切法律和道德的障碍,向世界发号施令,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踏过尸体和血泊。这些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刽子手,但却是伟大的,他们可以使千千万万的人毁灭,人们却认为这是为人类造福。这种“超人哲学”显然与尼采哲学一脉想通。根据这一理论,他对社会道德和正义得出了与常人完全不同的结论,并经过理性思考,确认社会机体里有一些成分是有害的寄生虫,消灭它绝非罪恶,而是造福社会,例如放高利贷者。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他决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证明自己正是一个“不凡的人”。与超人理论相关的还有一个“权力真理”的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是,人群中“谁智力强、精神旺、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谁胆大妄为,谁就被认为是对的,谁对许多事情抱蔑视态度,谁就是立法者,谁比所有人更胆大妄为,谁就比所有的人更正确”。所以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超越了社会一般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在权力的层面上,并不存在通常所说的道德或人性标准。“目的”赋予“行为”超越一切的品格。这里与其说是在表达一种哲学观念,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对弱肉强食现象的艺术概括,也是对社会犯罪的根源的一种揭露。

主人公在犯罪后,发现自己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是超人,在内心深处,他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在精神危机中,他仍然关心着马美拉多夫的女儿,沦落为*女的索尼娅的命运。作者以此铺展“超人”哲学的“人神”观与索尼娅信仰的“神人”论的三次对话。在第一次对话中,主人公跪在索尼娅面前,“向全人类的苦难致敬”,但责备她的自我牺牲不能挽救她的继母和妹妹的悲惨命运,而只能自我毁灭,她所信仰的上帝并不存在,劝她和他一起去争取自由和权力,走向超人的道路。在第二次谈话中,索尼娅表示人不能篡夺上帝的审判权,劝主人公到大街上亲吻被他玷污的大地,向全世界认罪。主人公未能反驳索尼娅,这说明他身上仍存留东正教传统伦理。第三次谈话时,主人公屈从索尼娅的意旨,向警察局自首。但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福音书》靠近却是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他梦见整个世界发生了可怕的鼠疫,这里在喻指权力欲望和唯意志论思想的泛滥,人们狂信唯有自己的判断和信仰正确,为此彼此殴斗,互相残杀,使世界几乎毁灭。这时他才从“超人哲学”中彻底摆脱出来。《罪与罚》的思想价值在于对为所欲为的超人哲学的批判。作者以一种实验小说的模式,将一种观念形态放在社会现实和处在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性当中去探讨其可能性。

小说理论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即作家没能在小说里解决他所揭示的问题,或者说他连提出一个稍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在小说里产生一种很特别的现象。似乎书中的人物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处世的态度,但始终叫人说不清正确的结论在哪里。因为过去的作家至少都要有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这也就是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作家是一个总导演,他安排所有人物的活动,设计情节的结局,作家的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叫人掩卷而思,有时甚至莫衷一是,作家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艺术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声音,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哲学”,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在小说里,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象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的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间并不发生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主人公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文学博览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