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教学“聪明”这一词语,听后颇有感触,现将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A
师:聪明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就是会动脑筋。
师:对。那我们怎么来记住“聪明”这两个字呢?
生:“聪”字左边是个“耳”,右边是个“总”,合起来是个“聪”,聪,聪,聪明的“聪”。
生:“明”字左边是个“日”,右边是个“月”,合起来是个“明”,明,明,聪明的“明”。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一起照他们的方法来记一记。(学生齐声说。)
B
师:你们知道,历史上哪些小朋友很聪明?
生:司马光很聪明。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把水缸砸破了,救出了小朋友。
生:曹冲很聪明。他想出了巧妙的办法来称大象。
师:那么,聪明是什么意思呢?
生:聪明就是会动脑筋。
生:聪明就是有办法。
师:小朋友想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吗?
生:想。
师: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关键是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件宝。这四件宝是耳、眼、口、心(师依次板书“耳”“口”“心”,完成了“聪”字的完整板书。大家要用耳朵多听,眼睛多看,嘴巴多说,心里多想。这四件宝如果能坚持日日用,月月用(师板书“日”和“月”合成“明”字),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
两位老师教学同一个词语,训练设计不同,提问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迥然不同。前一位老师的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教学环节前后割裂。把词义教学和字形教学明显地分裂成两个部分,各自孤主,相互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对学生来说,词义和字形是两个不同的学习对象,需要分别去理解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二是教学过程形式化。老师要学生说说怎样来记住“聪明”这两个字的字形,学生用了类似于公式的结构分析法来辨析。其实,汉字中的合体字几乎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套,学生并没有积极思考,想办法如何有效地去记住这两个字。实际上,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假性学习”,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启动,几乎没有什么训练价值可言。
后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则明显优于前者,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价值,体现了较强的聚合性。一是联系旧知理解词义。这位老师先联系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历史上哪些小朋友很聪明,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这样就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把“明”的词义纳入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了概念的同化,掌握了新知。二是运用形象手段帮助学生识记字形。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教师创造性地分析“聪明”这两个字的字形,形象化的比喻伴随着教师的板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两个字的字形借助现实的可以触摸的东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三是有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小朋友,必须用好身上的四件宝,而且要日日用,月月用。借助特定字形的巧妙分析,学生在识亿字形的同时,也受到了形象的思想教育。上述三方面的训练价值有机地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使这一教学片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精品。
两位老师教学“聪明”的教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的假性学习,教师在训练设计上要优化组合,体现多方面的训练功能,实现多方面的训练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训练效益。
摒弃假性学习 提高训练效益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