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教师角色转变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反思传统教学弊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本文就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主持人型、导演型、学者型、学生型语文教师等几种角色定位。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师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教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动摇。21世纪,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学生不再只通过学校教育这一唯一渠道获取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也已经动摇。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好学生的领路人。
考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1] 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文盲”;加之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国家需要的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们正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很有市场,应试教育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收、存储前人研究“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2] 教学的单向性、知识的确定性、方法的简单性、课堂的单调性等都束缚并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课堂的主宰,学生的能动性被扼杀了。应试教育显露出的种种弊端不得不促使教师重新思考教育问题,反思自身。
于是,转变教师角色,成为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呢?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是主持人型教师
一个完美的主持人首先要心中装有观众;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心中装有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宗旨。在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学生。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发展等构成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衡量自身教育、教学得失成败的第一要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个完美的主持人注重与观众的交流与沟通;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成功的主持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唱独角戏”的。李咏注重与参与者的对话,不时使用“高妙的手段”调动参与者与观众的情绪;朱军也常常让观众参与其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同样,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没有交往、互动的教学是割裂教与学的教学,是“目中无人”的教学;交往、互动是教与学的辩正统一,是放眼发展的教学。只有师生交往、互动,才能促使教与学双方的有机结合,在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沟通当中,形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个完美的主持人以个性化的主持征服观众;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要以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赢得学生。观众喜欢《幸运52》,是因为李咏言谈风趣、动作洒脱、声音浑厚,舞台气氛热烈;百姓爱看《艺术人生》,在于朱军稳重、成熟,在节目中经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善于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促使谈话对象和观众动情。平庸只能被抛弃,特色才能受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爱戴和认可,就得有独特的个性,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有独特的教育、教学艺术,能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展现自身个性魅力,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一个完美的主持人是节目、活动过程的筹备者、组织者、监控者;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策划者、牵线者、调控者。为了保证节目或活动的时间、质量,主持人在台后所做的工作多于台上工作,而在台上主要是串联环节,搭建沟通,适时调控,创造性地实施台前设计,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也应是一个完美的主持人。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前,应将重点工作放在大量细致而繁杂的准备上,注重“诗外功夫”;实施中,做好牵线、引导、组织和调控,而不是机械照搬预定方案,不顾学生,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实施后,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批判地反思,以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形成自我监控能力,为提高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是导演型教师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资源如同剧本,教师如同导演,学生如同演员。
一个优秀导演应该善“导”。从导演方面来看,一部优秀作品的成功,取决于诸多条件: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民主、平等意识,能与演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吃透剧本,领悟剧本精神,又不能囿于剧本。善于启发诱导,给演员留出充足的创造空间,发挥演员的创造才能。根据演员的不同特点导引、“激情”,使演员凭借个人特点和生活体验进入情境。抓住时机,适时恰当评价,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善于反思“导”的行为,为以后再“导”提供理性指导。擅长运用恰当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手段,如多媒体),创造出有利于作品表现及效果的作品来……
同样,优秀的教师应该善“教”。应该具有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良好的综合文化知识与素养,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做到厚积而薄发,游刃而有余;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3]
“善教”的核心是“善导”。教师的“导”应是讲究艺术性的。
第一,要吃透“剧本”,领会精神实质。
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学资源一种的教材并不是教学唯一的依据,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对照课程标准,领悟课程资源的实质,才能很好地处理好资源与教学的关系。处理教学资源是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再创造”,为发展学生潜能做好准备。
第二,要铺设“舞台”,创造有利于学生“表演”的环境。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是重要保证。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搭设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的“布景”,增设有利于学生“表演”的“服装和道具”,为学生提供好“演出”环境。
第三,启发“表演”,联系生活体验使学生“入境”。
教学不是牵动木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要针对学生知识储备、年龄特征、生活体验等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启发“入境”,真正使他们有感、动情、明理、会学,让沉淀在学生头脑中的旧土长出新苗。
第四,恰当“评点”,为学生的学习“加油”。
积极的评价是学生产生学习信心的动力。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处,正面肯定,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宜采取“泼冷水”的办法使之“清醒”。以一颗爱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妙法。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是学者型教师。
学者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成就的取得是与广泛的学习和潜心研究分不开的。
过去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种做法有很大弊端。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往往是宏观理论居多,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再者,教师的教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也会陷入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中不能自拔,与当今教育的开拓创新思想相背离,会制约教育教学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决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理念上,而应铭记宋代学者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古训,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源源不断的江河和浩瀚无垠的海洋。这也是终身教育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坛上游刃有余,作出非凡贡献的教师,无不是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学海纵横的学者型教师。当代教育家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魏书生,文史哲样样精通;被誉为“21世纪的教师”的北京22中的孙维刚,除教数学之外,还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他们的博学、睿智有口皆碑,这与他们是教育教学的“多面手”、知识的“杂家”是分不开的。他们注重学习,潜心研究,多次进行教改实验,成果丰硕。钱梦龙、于漪等教坛中的佼佼者也不例外。除了他们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学生之外,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是他们驾轻就熟、创造教育奇迹的根基。所以,现代教师不应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苦干型教师,而应是博学型、学者型教师,因为这是驾驭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师工作艺术的基石和源泉。
那么,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研究些什么呢?
1. 为解决语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前人定论的质疑,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对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的探究,对问题不同结论的探询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研究,以辨伪去妄、去粗取精、拓展思维、发展成果……
2. 为推动语文教学发展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
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性研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如同真理一样,经验与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是绝对的,它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或废弃。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提出与时代合拍的全新理论,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推动语文教学前行。
3. 为开发语文课程而进行的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级课程编写在“民主、开放、科学”的统一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原则上,只要是符合教材编写的人都可以编写教材。现在新课程语文教材已经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理念的统一性、教材的多样性成为当今教材发展的一大特征。特别是以适应本校需求、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出现,更为教师提出了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它要求教师在掌握教材编写原则、方法的同时,有广博的知识面,熟悉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本校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熟知本校办学特色,把握时代脉搏,视野开阔,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发教材能力是语文教师以研究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四、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型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从师生双方相互作用上看,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教师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仅仅是学,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之间信息流动,在相互沟通与作用之中,完成“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从师生双方素质形成的时间上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由于所处的历史年代、生活环境、心里特征等不同原因,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角度、知晓的内容等都会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地认识造成师生差距的真正原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和学生。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善于用赞赏的眼光对待,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学会从学生身上取长补短,不断地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发展自我,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以“先知”自居,就会有居高临下之感,看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到“教师本位”的老路上去。
那么该如何做一名学生式的教师呢?
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完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战略伙伴”。
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彼此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实质上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战略伙伴”。在教学中,教师要亲切、平等、民主,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大胆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其次,教师要从“学”中来“教”。
新课程标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应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虚心的学习者。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状态。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诚恳、勇敢地向学生请教,大胆地吸收学生的“合理内核”。这样,教师的那桶水在多股清泉的注入下,就会不断地“鲜活”起来,变得更清、更净、更甜。师生共饮甘泉,共同发展。
“平等、谦逊、赞赏、吸纳、反思”应成为学生型语文教师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之,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具有多元性。只有坚信并实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才能顺利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与定位,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柳菊兴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