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证明,兴趣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是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需后天环境的激发和耐心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是如此。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只有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学习起来才能有兴致。所以,每当我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总要先向学生讲明语文学科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语文知识。语文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知识并不难学。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参与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时,我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分别找相应层次的同学来回答,并且恰当地评价。这样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讲究语言艺术,以声传情。
如果一个老师讲课时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无味,学生又怎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怎能有参与的激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用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用心设计,无论是哪种体裁和内容的文章,都要力求讲得生动形象。教学语言应生动流畅、富于趣味性,还应简洁、形象,富于启发性。另外,还应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和神情的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之,清楚、生动,富有鼓励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讲得绘声绘色,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充满吸引力。
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释题→解决字词→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法”这种程序过于僵化,学生对此没有新鲜感,缺少参与的激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适当采用挂图、幻灯、录像等教具外,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猜谜语、赛诗、联句、文学欣赏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