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钧: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
现在社会发展步伐快,似乎什么都快速、高效才显得更适合社会。可从现实看,其中有许多东西却不一定“快”就是好。渐渐地有人发现“慢”更合适,于是就有了慢生活,慢运动,慢养生,慢时间,慢餐饮,慢设计,慢态度,慢心态,慢摄影,慢风景……慢,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悄然流行一种“慢”生活——慢慢说话,慢慢吃饭,慢慢走路,慢慢读书。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正在尝试选择一种相对“慢”的生活方式。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前的语文教学。当下的语文教学走得太快了!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但一味求快求速度,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语文教学走得太快折射出浮躁功利的教学态度,这样的“开快车”实质上违背了教学规律,说到底是对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的漠视。语文素养,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熏陶”“浸染”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平素涵养,让学生经常泡在“语言之吧”,沉潜涵咏,策划交际,养真气,练内功。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中国特色的大班额,甚至特大班额下,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是“少数尖子当主角,多数学生做陪客”。教学没有卡壳,没有停顿,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背后实质上是对中下等生的忽略甚至漠视。我们语文教师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少数尖子的身上,而应该放眼全班学生。所以,要想最大化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取得大面积的丰收,语文教学是非慢下来不可的。
陶行知这位当代教育家,无疑从小接受了徽文化的熏陶,受到传统笃行及朱熹笃行思想的影响,在接受了西方杜威的教育思想之后,他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了“知行教育”。可以说徽文化加上外来文化孕育了“知行精神”。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等教育真言无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对我们形成语文大课堂,课堂大风格无不具有启迪。“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一首《徽州》勾勒出一方水土的清幽和对文化营养的渴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首《观书有感》将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补给新知,澄明心灵表达的如此清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徽文化影响着中国教育,于是,“徽派自然语文”自然应当拥有朱熹理学的智慧,陶行知行知思想的认同。徽派的文化是有字书与无字书的共同体,是精神与物质的集合体,更是流淌于血液的一种营养。今天的语文学科已是世界优秀文化的载体,但是每一篇文本,要想孩子真正汲取文化的营养,真正感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民族的、科学的、优秀的人文思想,仅单一地借助西方近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操作范式,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效的。
自然语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韧性。在课堂中的慢是一种细致、一种机智,一种爱心。慢是精致课堂的呼唤,是自然课堂的张扬,是赏美或审美课堂的路径。课堂之“慢”,“慢”在课堂之“道”。慢下来才不被诸多功利追赶的步履匆匆,或许那样语文教师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宰。慢下来,孩子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滋养,才能感受生命的成长。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张文质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是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语文教学应该放慢脚步”(或者说“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慢的艺术”)是对张文质先生观点的最佳延伸。放慢脚步并非仅仅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快”的现状,而是从母语教学的特性来说,这本来就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汉语没有多少性、数、格的限制,语法大多靠意会,灵活性强,变数多,弹性大。从母语的这些特点出发,语文教学就应该重积累和感悟,提倡多读多写,因为培养语感需要长期熏陶,不能急功近利、指望立竿见影。可以说,母语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其实,学习汉语是不容易的,语文教学是急不得的。首先,会读书作为一种目标,就要求语文是一项慢工程。因为长期没有“慢”下来,导致“全国95%以上的孩子不会读书”。再说写字教学,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才能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但现在有多少孩子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读书和写字是最基本的功夫,尚需以“慢”来说,更何况其他方面呢?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慢”过程。这也就难怪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我国大多数地方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2010年4月(总第110期)课程与教学仍然存在大班额、特大班额,甚至是超大班额的情况下,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是“少数尖子当主角,多数学生做陪客”。教学没有卡壳、没有停顿、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背后,其实质是对大多数学生的漠视甚至忽略。语文教师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少数“尖子生”的身上,而应该放眼全体学生;不能只盯着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想最大化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取得大面积的丰收,语文教学是非得慢下来不可的。一句话,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就是从实际出发,向语文学习的规律靠拢。
在自然语文的课堂上,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慢”下来。第一,教师应该细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的确,作品与文章中的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宁静方能致远,而宁静,是“快”所无法抵达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滑”过去,而应该像犁地一样“犁”过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第二,教师应该学会取舍。语文教学慢下来,有赖于目标的制订。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过高,绝大多数学生暂时都无法达到;目标订偏,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目标一多一高一偏,就会快,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语言的习得,语文课堂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课一得,其实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佳境;一课一得,语文教学也自然就会慢下来。第三,教师应该平心静气。语文教学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过程,是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会去除功利浮躁之气,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语文教学的脚步也才能优雅而从容,踏实而稳重。同时,教师这种教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与文本对话。其次,学生的学习也得“慢”下来。要想学生慢下来,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教”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充足的“学”的时间。要给予学生“读”的时间。现在,有些学校把学生的早读课变成了练习课,这种牺牲“慢”的“快”是得不偿失的。再有,语文课应该是“读书课”,听不到琅琅书声的语文课更是不正常的。要给予学生“写”的时间。每节语文课上,都应该安排“写”的训练,或描红临写生字新词,或让学生读写结合写上几句话。更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要急着让学生们得出答案,要等一等,停一停,要慢个节拍,也许会有冷场,也许会有沉默,但充分的思考时间必然会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全面,走向严谨,走向深刻。总之,把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孩子,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慢”下来。
自然语文教学的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似乎节奏慢了,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体悟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放慢脚步,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打开社会这本巨大的语文教科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这样的慢,是多么有价值啊!语文教学放缓节奏绝不是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这种“慢”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慢,应该慢在出错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语文课堂,是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或者这样说,没有错误,何需教学?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可学生却变成了齐读课文。有的教师在这样的齐读声中大声重复要求,然而学生们我行我素,还有的教师任学生们齐读到底,显得束手无策。笔者在借班赛课时也曾遇到了齐读的情况,当时赶紧拍手示意停下,待全班学生安静下来之后,放慢语速,一字一顿:“记住,请大家听清要求,自由读课文。”果然见效,学生们开始自由阅读。可别小看这样的停顿,这样的“慢”,不仅有可能让学生走出惯性齐读的怪圈,还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定要听清老师的话,按照要求学习,否则就得重新开始!有一次听一节随堂课,一连好几个孩子读课文都不能读顺,普遍出现了读错字音的现象。于是,这位授课教师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长,有些人名还很拗口,大家读不通畅很正常,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特别要读好自己还不太熟练的语句,书不读熟我们不开讲。”过了五六分钟,待全班同学读完坐这位教师才继续讲课。其后的教学非常顺利,教学任务也得到了落实。课堂上,这样的“慢”是针对教学实际作出的灵活调整。表面上,教学进程似乎“慢”了,实质上却促成了教学的“顺利”和“快速”。所以,在教学中,当孩子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正确流利、写不工整通顺时,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让“错误”不经意间“溜”走,而应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指出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现在有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够自然,不够“纯粹”,如今的语文课堂的确“步履匆匆”。尽管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能一味地紧跟“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需要我们去欣赏。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战战兢兢,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除了加快教学的脚步,我们无以应对。为了“正确”,为了“更快”,慢一点是值得的!慢,应该慢在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个“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慢慢地引导。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的“大语文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应运而生的是“生活语文”“活动作文”“体验作文”。于是,学生走出了教室,去观察校园一角,开展一些有趣的文体活动;学生走出了校门,找一找春天在哪里,看看秋天的田野;学生走进了社区,搞搞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本能够放飞学生的心灵,愉悦孩子的身心。然而,当活动刚一结束,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布置了作文题目,提出了具体要求,孩子们便在一片叹息声中开始习作。我们不禁要问,孩子参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写出一篇作文吗?当孩子明白这种活动的目的,他们还会以一种快乐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活动中去吗?“操之过急”让语文教学变得生硬僵化,了无生趣!语文教学进行得太快透视出浮躁功利的教学态度,表现为急躁轻率的教学行为。其结果要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似走马观花,不得要领。这样的“开快车”实质上违背了教学规律,说到底是对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漠视。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以新课程“综合性学习”和“大语文”等理念为依托,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筐”,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比如,将简略的背景介绍变成历史演义;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而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将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琴棋书画等才艺展示的舞台;将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在有些语文课堂上,“博采”和“拼盘”的现象比较普遍,把大量“非语文”的东西牵涉进了语文课堂,结果因“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而“红杏出墙”。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