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程予东:由社会课上听到的“推敲”说起

http://www.19mini.cn   2015-12-03 来源:新浪博客·走在风外 作者:程予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那是一节社会课,老师教的内容是盛世文化。讲到文学这一块儿的时候,老师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贾岛骑驴作诗,偶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他反复琢磨,想把推”字改为“敲”。犹豫未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姿势。这时,恰逢官员韩愈出巡,贾岛想得出神,竟忘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明原因,不仅没有责怪贾岛,还和他一起斟酌,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接着她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你能想出他们改用“敲”字的理由吗?

那是一节社会课,老师教的内容是盛世文化。讲到文学这一块儿的时候,老师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贾岛骑驴作诗,偶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他反复琢磨,想把推”字改为“敲”。犹豫未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姿势。这时,恰逢官员韩愈出巡,贾岛想得出神,竟忘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明原因,不仅没有责怪贾岛,还和他一起斟酌,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接着她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你能想出他们改用“敲”字的理由吗?

这是语文学科中涉及炼字时被广泛引用的范例,只是我还没有给学生言及,不过据我猜测学生该是能够联系诗歌反映的意境做出恰当分析的。我静等着学生的反应。可是过了一些时间,学生竟然没有动静,我不由得惶惑起来。不得已,老师指明一个学生回答,她的成绩不错。“我觉得用‘敲’好,它会呈现一种手的姿势,还有‘推’显得缺少礼节。”听完此言,我着实一惊,这样的解读实在是新鲜啊,不过这和诗歌反映的意境相去甚远了,这怎么也不该是诗文大家韩愈和贾岛的意思吧。不知道老师将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姑且等待。更出人意料的情形出现了,老师非但没有指出学生回答的纰漏,而且深为嘉许,接着还着重强调这一“敲”字体现了盛唐时的文明礼仪,而“推”显得无礼。看到学生把这样的结论郑重地记在了书本上。难道贾岛和韩愈两人商讨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盛唐的文明礼仪吗?他们是文人,文人作诗炼字强调的是和整首诗的意境相契合,怎么和礼仪牵扯一起呢?如果某一日,学生在语文学科的题目里这样回答,那该是多么不合宜的想法啊。莫不是说同一个典故,在不同的学科那里会存在相异的解读?一时无法可想了。

课下禁不住和该老师谈及此事,她说参考书上是这样的意思,来听课的另一社会老师也如是说。看来这不是老师的主观臆测,而是有着强大的队伍支持。只是强调了一句,如果拿这样的结论放到语文学科里是尴尬的事情。后来对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终是不放心,继而寻找一个契机和学生聊起,首先向学生推出了诗的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句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条杂草遮掩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园子,近旁,亦无人家居住。紧接着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贾岛在“推”与“敲”间苦思冥想难以定夺的时候,被冲撞的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最后对贾岛说“怍‘敲’字佳矣。”这两句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见吗?其实,这正见诗人构思之巧。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了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窠臼里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诗人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借敲,响中寓静,反衬出环境的阒寂,有出人意料之胜,而推却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由此,又给学生补充了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了深入了解这种艺术创作中的反衬技法,链接了郦道元《三峡》中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来反衬秋之静谧的句子。学生对“推敲”这一典故中“敲”之妙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我之所以这样迫不及待的向学生阐明“推敲”中“敲”字运用的妙处,是因为内心怀着深深的隐忧。学生头脑里如果有一种先入的不确当的认知点、意识存在,如果你再想着去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们曾经深深地拒绝着鲁迅的文章。这时期也听过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什么怕周树人?想着概不过是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难以轻易解读罢了。后来问及他们,远不是这样一回事儿。他们异口同声道是小学的语文老师不喜欢鲁迅,说鲁迅老是写别字。结果到了中学,学生在学鲁迅的文章时,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竟然在情绪上竖起拒绝的旌旗。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接触鲁迅先生的文字,怎么着也存在一种伤害。

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允许有特立独行的见解,更要在探究时寻找一种审美和传授的相宜。我们需要谨记的是摒弃教参上的那些本本主义,收藏自己内心的浅薄,不让其泛滥成灾,让合宜的传授和相机的诱导先行,这即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德行。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杂感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