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程予东:你是当事人吗?(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5-02 来源:新浪博客·走在风外 作者:程予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课间操,和几个学生聊天,一个男孩讲述的事例勾起了我的好奇。他说,科学老师在上课期间陈述了一则故事:一个男孩的母亲发现儿子写给一个女孩的情书,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战战兢兢地找到科学老师(当时是班主任),想求教解决措施。科学老师告诉她,不要点破,放假花上数千元带孩子到外去转一转。回来之后,男孩对那女孩就没有爱的感觉了。

程予东:你是当事人吗.jpg

课间操,和几个学生聊天,一个男孩讲述的事例勾起了我的好奇。他说,科学老师在上课期间陈述了一则故事:一个男孩的母亲发现儿子写给一个女孩的情书,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战战兢兢地找到科学老师(当时是班主任),想求教解决措施。科学老师告诉她,不要点破,放假花上数千元带孩子到外去转一转。回来之后,男孩对那女孩就没有爱的感觉了。

边上一个女孩听完马上发表意见,他一定在外看到了更漂亮的女的,回来和这女孩一对比,发现差远了去,所以不喜欢了。应该是这样的答案。另一个女孩愤愤然,他还是对女孩不忠心,如果忠心的话,一定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受。我看着她们被暖阳批阅的青春脸庞,那种笃定如一的神态,也是可爱。不过我的想法和她们有些不同啊,我可不想以卫道者的嘴脸大声斥责她们,那样会把她们吓着的,于是慢悠悠回道,我觉得吧,这男孩一定是感受到了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所以转移了目标。鉴于身份原因,她们对我的回答不置褒贬。正各抒己见之时,上课铃响了。

返回的路上不由想,相对那个男孩,我们都是局外人。局外人评判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臆测,而且还能自圆其说,这些纷扰的解读哪一个版本更加符合实际呢?感觉都有可能,但是事实呢?估计不会涵盖偏差这么大的结论。孰是孰非,一时难以定论。为什么不问问科学老师呢?她应该清楚结论的吧!毕竟她和当事人有过密切联系。当我把自己的疑惑表述给科学老师的时候,她嫣嫣一笑,直接回我,母亲带男孩去了国内的知名大学,男孩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了青春该有的底色。回来后直接告诉她此行的收获,不但明白青春的重量需要学识的厚积,而且还知道爱是一种责任。爱一个人就要对自己持续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内力,才有资格谈爱,眼下自己还没有爱的能力。

听了科学老师间接转述的男孩选择取向,我感觉这分明是一个美丽的选择。在他的选择面前,我们学生的评判是有偏差的,我的评判不也是模糊的吗?为什么我们的评判和事实存在那么大的背离呢?这是因为生活的复杂性远在我们的经验之上。我们对事情的评判结论多来自于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携带着鲜明的个体色彩,生活认知十分有限。以有限对复杂怎么能对上号呢?让人棘手的是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评判是合宜的,不会偏离事实轨道。而事实并非如此。男孩的回答印证了我们评判的差池。从主观出发的思想意识在繁复的生活面前多是粗线条的,抽象的,局限的。不过,从一些评判来看,我们可以忖度一个人对问题的认知取向,这倒是评判的可陈之处。那个说男孩到外转了一圈,发现了更漂亮的女的,所以变了心思的女孩无意中向我们传递了她心中潜存的一种观念:男的多注重女的外表;表情愤然的女孩呢?盖不过注重情感的纯粹如一,钟情如初;我呢?不用说当然是基于对孩子的深情期待了,春天做春天的事,秋天收秋天的果,哪一个教育者不是出于这样的情结呢?抛开自己不言,对那两个女孩的评判做下这般理解是不是又跌入到了局外人的主观臆测之彀?

一直在想,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免扮演两个角色:当事人,局外人。当事人体验到的生活冷暖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明白,局外人的评判看起来再合乎情理也不过是在自己生活的水洼里捞取的经验,基本不具有放之他人而皆准的可能。我们需要谨记的是,珍惜自己的体验,累积自己的智慧,在他人的故事之外,留取一点高贵的沉默。尽力不自扰,也不扰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