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教学感悟:阅读着,成长着(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1-22 来源:新浪博客·走在风外 作者:程予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我看到只相亲书本的老师,他麾下的不少学生忠实地在课堂上不做声的机械地记录,样子颇为壮观。也看到把书本内容熟稔胸中又能不拘于他人牙慧,发出独到声音的老师,那声音是建立在广博的阅览和吸纳之后具有深度开掘性的。学生在其中,眼界怎不远?思想怎不受淘洗?深切感受到一名语文老师其阅读量的多寡将对自己的专业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下面我说说阅读对语文教师的作用。

阅读与成长.jpg

中学时不知道作文该怎样运墨,不知道自己识得了一定的字词,如何将之拼接,让情感和粗粝的看点一一就位。内心滋长的一点东西在搦笔之时冻结在了笔下。歆羡别人笔下飞扬的文字。渴望补给,从别处得来的一本泛着岁月流毒的苍黄《少年文艺》贴在了我的身上,辗转18里路买了有插图的源于二十四史里的小故事。在自己溺于与书中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内心世界进行光合作用时,成绩多是不堪入眼的,兼于此,所以老师和家长总是不失时机的耳提面命,让我们以前途为重。这种以完全挤兑课外读物的求学之路贯穿了我的中学生活。没有想到进入大学之后学的竟是中文专业,当教授文学概论的老师问及我们都读过什么书时,不少同学罗列了一大串书名,莫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是外国作家作品都能报上很多,且对其内容和风格侃侃而谈,那流畅的表达入微的体会让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再加上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虽然年轻但写过不少电影剧本,他上课从来不带任何资料,却能引经据典且娓娓而述,那丰厚的知识底蕴更让我意识到自己阅读的贫血。有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寻章摘句,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深恶痛绝,更不用说老师的感觉了。有这样的深刻隐痛,按理说应该是钻进书堆里把夜的黑当成自己的心灵漂流的最好时机,可是囿于自己没有很好的精神底子铺衬,读的兴致和慧心像蜻蜓着水,即使进去了,也无怪乎是被文学作品的情节所吸引,更高层次的提升如鉴赏评论等都是遥远。学的文学评论语言学多是周旋于考试。往事不堪,对谁都难排。

工作了,教的是语文,语文是什么?要交给学生什么?让昨日的自己向学生身上扑过去吗?这些问题摆在那里,忽视不得。尴尬的痛醒着易,消弭却也难。

就这样先自走着,我看到只相亲书本的老师,他麾下的不少学生忠实地在课堂上不做声的机械地记录,样子颇为壮观。也看到把书本内容熟稔胸中又能不拘于他人牙慧,发出独到声音的老师,那声音是建立在广博的阅览和吸纳之后具有深度开掘性的。学生在其中,眼界怎不远?思想怎不受淘洗?深切感受到一名语文老师其阅读量的多寡将对自己的专业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下面我说说阅读对语文教师的作用。

第一,阅读促进语言表达

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语文老师应当能够诗意地表达并能富于文采地书写。当一个语文老师只能用最呆板最粗糙的语言为学生解读文本时,学生是无法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的。而语言的诗意表达可不是仅凭技巧所能支撑的,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修辞技法时往往大谈特谈如何去辨别其类型,输送相关知识,却不能巧妙地将其点化在自己的语言中。究其因是由于我们的语文老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善于把修辞糅合在自己的语言中去影响学生。在学习了拟人和比喻之后,我说了这样一些话:土地是上帝伸出的手掌,它的每一个纹路都充满情感,我们站在植物面前,就太像一个阴影,在我们的惭愧之外,百合花却一直微笑着。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感知到了修辞的魅力。他们自己也跃跃欲试,选择自己欢喜的物象,把学到的修辞技法倾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里。让其热爱,自己必先热爱,让其实践,自己必先实践。教学相长就在这里。

语文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绩的验收,更是为了领略祖国语言的形象和丰富,使自己在驾驭语言的时候不至于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臻于形象,平时多涉猎了文质兼美的古今诗词和散文 、杂文等。《如梦令》中“绿肥红瘦”四字融尽了暮春的容颜,易安的怜惜之情亦在此绵绵不已。义山的《巴山夜雨》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是在凝练的语言里穿越着时空的阻隔,让人分明感到那份湿重的相思之情在摇曳的烛光里被烘干的暖意。时常游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诗里亦欣纳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是诗词的魂魄。走进过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掌心化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等。在余杰的杂文《冰与火》中触摸到的是他的大义和热血。在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诗词语言的凝练传神让自己对曾有的冗长产生了厌弃之心,散文语言的质朴随性让自己对曾有的偏于技巧衍生了不屑之意,杂文语言的犀利辛辣又滋养了自己语言的机锋。所以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适时地引用了曾读过的诗句“轻度的物质贫困是盛产精神的沃土”,君子当如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是的,语言本天成,天然去雕饰。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不留斧凿,所以我们只能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词语,且在生活中不断的锤炼和提升,才能蜕变于拙劣的引用,达到自然和谐的曼妙语境。

第二, 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自己游走在琐屑之中时,就分明感到自己的愚钝和人生价值的虚无,悲凉自心底腾生出来,于是援书而读,读到了李白在诗歌里演绎自己的浪漫不羁,杜甫在诗文中表露对社稷苍生的忧伤,卢梭在《忏悔录》里真诚的剖析,萨特在《文字生涯》里无情的批判……感受其间流露出的或粗犷豪放,或纤巧秀弱,或深远空灵,或雄伟磅礴的风韵。每当此刻原先郁结在心的戚戚就会被荡涤而去,达到心旷神怡、养性浴德的境地。

由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牵引开始把心灵放置在身边的人事景物上,当透悟着自己心性的文字从笔端奔涌而出时内心一片澄净。发乎性情的短文卧在报刊一隅被自己任教的学生捕捉后,他们艳羡的目光是对我心灵创作的倚重。老师的示范作用竟十分真实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他们也开始搦管一吐而快了。是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为学生讲述各种写作技巧时所付出的繁琐工作而取得的那微乎其微的进步远不如从感受老师动手写作的事实产生的动力。阅读促进了写作,阅读就成了快乐的事,因为你在阅读中开启了原处于昏昧的内心,内心的触动又让自己在生活的流里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一叶一鱼一石一虫那原本冰凉的客体存在就会因了心灵的参与而被温暖起来。没有阅读的积淀,写作能力的提升就陷于缥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写作不是仅纠缠于文学方面的,广泛的阅读对我们的论文写作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文学作品的阅读,相信大家都有自己钟情的一份语文刊物,补充一下,那个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和自己同龄的叫郭初阳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极具颠覆性,我为之震撼,但是他在《言说抵抗沉默》里讲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不该看语文刊物。对此,微如草芥的我,还是不敢认同。说远了,有质量的语文刊物是各路精英的际会,从他们的文字里,我们会汲取自己甚为欠缺的东西,补益得越多,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就越有落脚的踏实。不觉间,自己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功利点有的论文为职称需要而存在,职称到手,论文的写作就高阁束之。对这样的想法做法我姑且保持谨慎理解。自己还是更倾向于把想说的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可能的话呈示出去,写总是无害的。

第三,阅读增加课堂容量

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清晰地解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亦可以毫无偏颇地复制教参中对练习的解答,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溺于知识的纠缠,而不能探寻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只理解到河汉女和牵牛星之间所牵起的凄婉的爱情就无法摆脱贫乏。我们不妨这样思考:这首诗歌的传唱不衰的生命力是什么?你能否从自己的阅读中寻找被我们铭刻在心的爱情经典?曾经的阅读此时就会苏醒过来,张爱玲女士笔下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长恨歌》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莎翁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瑕,沈园里陆游与唐婉的悲凄恋情……当美丽而又凄婉的故事一一再现之后,学生一下就触摸到《迢迢牵牛星》盛传不衰的生命张力就在于它和众多爱情经典一样都演绎了悲剧的美。在讲授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感受题目的丰富内蕴,我给学生讲述了自己曾读过的两篇小说《洁白的木槿花》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当我讲述了故事的梗概之后学生对文本采用的题目就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如果把上课比作一本书的话,书的精彩离不开内容的丰富,同样,课堂的厚度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阅读提供的将是更多触发的契机。

第四,阅读增强批判意识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语言中渗透着批判的眼光和睿智,而批判绝不是空穴来风,任意的不讲逻辑的猜疑,合理的建设性的批判还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累积和经验的实践中。新教材在分析晓风女士的散文《行道树》时,认为行道树的忧伤在于它立在充满喧嚣且空气污浊的环境里。笔者曾阅读了晓风女士的不少散文,她从不慨叹人生的虚无,字里行间自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明了于此,再回到原文应该知道教参与作者在文中要表明的心曲是很有距离的。其实行道树的忧伤在于它经常处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

高中课文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教参认为王熙凤的出场着装显着俗气,后来也从有影响力的人物那里听到了这样的理解。通过再次阅读原著,我们知道王熙凤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即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王家,名门闺秀,教养良深, 是深谙穿这方面的学问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认为见客宜庄,王熙凤的着装内明快外沉着,上下谐调,无不显出当家人的老练沉稳,端庄,又不失贵族少妇的青春气息。这俗气谈何而来?

学习到陶潜的《饮酒》一诗时,让学生谈谈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菊的意象理解,有学生引用了涨潮在《幽梦影》里所写的“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的句子,认为菊是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极有傲骨的象征。不是吗?菊花是在深秋开放的,菊是不惧严寒的代表,所以菊就是他的形象化身。他的回答得到认同,并且也有学生来补充,我们知道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提到的三种意象牡丹,莲,菊都是象征物。从他的语言里我们也知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这样的理解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当然,我们爱他的秉性,自然就会把他和菊连在一起。而事实上陶爱菊的真正原因不是来托物言志的,他采菊爱菊的真正原因是他要用菊花来酿酒喝菊花酒。《九日闲居诗》中说的很明白: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所谓的颓龄指的是衰老之年,制,制止也。这是延年益寿的另一种说法。这么说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要换一种理解了。《诗经》上说“如南山之寿”,南山是寿考的象征。陶在采菊花时想着自己将来可以延年,当是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感情通过悠然来体现出来也是极含蓄的。这样说来有人认为此种阅读是钻了牛角,其实不然,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对于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讲,阅读当是头等大事。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少年已过,不堪再说,老年未至,姑且不论。恰中年气象,慢慢走,欣赏啊!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当你的眼睛和你的理智接触了它,你就找到了回家的路。嗅着书香,嚼着书页,躺于书面,坐于书脊,阅读为我们语文老师撑起的将是永远热烈执著的天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