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制度建设之活水,谱科学管理之新篇。
众所周知:“国有国法,家有家教,校有校规”。如果说硬件建设是学校的“肉”,那制度建设无疑是学校的“血”。少“血”则 “肉”僵。这句话也正应验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永红老师所说的健全、充实、有活力的制度是学校的治校之本。离开制度的建设,学校的管理会形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蔡教授所言,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准绳,是学校管理的依据。制定完善可行的制度,是科学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制度建设,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制度的权威性。
建立了制度就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建立后,决不可因亲者废或因疏者重。也就是说,制度决不是给某个人建立的,更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废除。如果那样,制度也就会失去公信力,久而久之,制度也就不成为制度了。尤其对于一些教师普遍感到敏感的问题,其建立的制度抑或方案就要更加谨慎。例如,在2009年的全市职称评聘工作中,有些学校之所以出现评聘不顺利现象,我认为就是因为在制度的建立上考虑欠周详而所致。因此,这就需要在建立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权衡再三,使建立起来的制度既要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又要考虑大多数教师的认可程度。
二是要注意制度的发展性。
与任何事物一样,制度也会不断面临新事物、新挑战。用“年年如此,岁岁今朝”的制度,通过呆板麻木、粗糙无味的方法去实施,那工作会如同逆水行舟,甚至可能前功尽弃,付之东流。例如,学校的《教研工作制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学手段等等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我们的《教研工作制度》不能紧随教学改革的步伐,那么,就会停滞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并最终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制度应具有发展的观点,紧跟时代的脉搏,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三是要注意制度的系统性。
学校的制度应该全面系统,形成“网”状式结构。这些制度既要涉及学校的“面”工作,又要涉及学校的“点”工作。同时,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求同去异,不可相互抵触、各自为政,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例如,学校的《教研工作制度》、《考试工作制度》、《晨读工作制度》、《班主任坐班制度》等,都属于学校教学工作中的“点”制度。这些“点”制度都是依据学校的“面”制度——《教学工作制度》而建立的。同时,它们各自间也不能相互矛盾。另外,《教学工作制度》也不得与学校的其他“面”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总务工作制度》)相抵触。
四是要注意制度的延续性。
有些制度,一旦建立切忌轻易修改。即使因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修改,也要在总体保持原有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做个别调整,即要体现出制度的延续性。例如,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就需要体现其周期性,如果动辄改之,就会使教师迷失自己成长的方向。可以设想,如果把原有制度做彻底的改头换面,则难免有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之嫌。这样,反而给制度的执行带来不利,使制度的公信力难以得到保障。
四、引成功经验之活水,谱教学改革之新篇。
本次培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及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第八中学原校长龚正行老师的《如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两个讲座。二位专家把多年从教的经验深入浅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经验成熟而老到、细腻而可行,每一个经验都催我前进、诱我践行:
一是召开家长会的经验。
家长会是架起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主渠道。它的一般流程是教师自我介绍、教师介绍班级管理及学生学习情况、家长代表发言等。而龚正行老师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家长会要开学就召开,并且由班主任讲解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应该做到哪些而无需让家长发言。
对龚老师的这一经验,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本学期开学初选择了七年级新生班召开了家长会,并由班主任老师讲解了家长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应做到的事项。经过两个月来的调查、观察及对比,我明显的感觉到: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成长情况的关注程度比以往大幅提高;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支持程度大幅提高;甚至说教师在教学中个别过头的行为家长也能够理解。我想,也许正是召开家长会这一做法起到的实效吧。
二是改革教学模式的经验。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师教加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听了程翔教授对教学策略的见解后,我按照程教授的经验、在征得校长支持的前提下,期初对我校初中部的教学提出了“五段七步”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设想。
五段: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上课----作业----日复习-----周复习。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预习及周复习。预习中,要求学生在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的基础上,对下节的学习内容作充分的预习并做好预习笔记。而周复习则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周末对本周学习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复习。
七步:指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包括课前演讲(预习检查)---激情导入----师生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预习布置。配合学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课前演讲和作业及预习布置。课前演讲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设计的。作业则要求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即包括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必做题要求全员完成、选做题要求学习成绩中游以上学生完成、拔高题要求成绩上游学生完成。而预习布置则是要将学生预习的提纲详细的呈现给学生。
为了验证本教学模式改革,我选取了七年组刘淑英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和八年组王启才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为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要求两位教师严格按照“五段七步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近两个月的实验,目前,这一教学模式的成效已经悄悄显现:七年级学生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增强;八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两位学科教师的课堂变得轻松了许多。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改革还是可行的。我将继续总结和完善这一做法,并力求下学期在我校全面铺开。
同时,我又在七年级试行了“当堂清”,即教学内容、课堂作业等当堂完成。目的就是强调教师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另外,我校又加大了考试的力度,实行半月考。通过以考代练,在考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探索教案改革的经验。
程翔老师指出:“教师不应该再成为教案的奴隶”。这似乎是一个沉痛的话题。痛定思痛,书写完整的教案确实一度成为了备课的代名词。教师们也确实因为要完成教案书写而忽略了真正意义的备课。更有甚者,我所知道的个别村小教师一人要写7—8本教案。教师将大量时间用在了重复抄写教案上,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一点,我按照上级相关部署,在我校七年组王秀萍老师执教的英语学科实施了教案改革尝试。她的教案,可以共享初中部组织的英语学科集体备课,可以下载、可以打印,但又必须要结合她的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做出补充和思考,更要有上课前的“二次备课”。通过两个月的考察,她省却的、机械抄写教案的那些时间更多的投入到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中,并由于共享了优秀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目前,我校正准备实行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教案改革,并以此促进有效教学。
学一次,长一智,用一世。培训虽然短暂,而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咀嚼培训留下的滋味,借得培训的活水,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谱写我教育征程中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及职务: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