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不够“纯粹”,如今的语文课堂的确“步履匆匆”。
尽管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能一味地紧跟“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需要我们去欣赏。
走马观花、快马扬鞭,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一个“快”字了得?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面够广量也够大;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全部教学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战战兢兢,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除了加快教学的脚步,我们无以应对。
语文课堂的“步履匆匆”,不仅仅因为客观存在的教材内容的面广量大,有很多时候还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承载了太多的语文以外的东西,使得那些本该属于语文的内容被人为压缩到了一边,匆匆一带而过,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似乎天生就可以和任何学科都沾上边。如今,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以新课程“综合性学习”和“大语文”等理念为依托,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筐”,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比如,将简略的背景介绍变成历史演义;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而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将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琴棋书画等才艺展示的舞台;将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在有些语文课堂上,“博采”和“拼盘”的现象比较普遍,把大量“非语文”的东西牵涉进了语文课堂,结果因“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而“红杏出墙”。
语文课堂的“步履匆匆”,很多时候还在于很多语文课堂因多出了一些费时费力但意义不大甚至毫无必要的教学环节。
尽管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包括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是由若干教学环节构成的,但并不是约定俗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那特定的某一节课所必须全部具备的。教师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备课,而安排教学环节则又是备课的重要一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也无须墨守成规,更没有必要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四性”,即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应当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目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自主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应该是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应习得的内容和达到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安排某一教学环节时,首先应当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能够学到什么,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能否锻造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句话,安排教学环节的目的,要看能不能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一预设的教学环节就可以“预留”下来;反之,则有可能是枝节或皮毛,不要也罢。——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目的性。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教学环节就是针对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至少应当树立“三观”,即目标观、学生观、文本观。“目标观”是方向,“学生观”是基点,“文本观”是依托。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教学目标的观照下,应当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背离了这一原则的教学环节,就有可能是虚无的,至少是意义不大的。——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针对性。
而“预留”的教学环节是否值得实际运用,还得看它是否切实可行,有没有实施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它对学生理解文本、训练思维、提升能力能否提供真实而有效的帮助。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确有一些教学环节“看上去很美”,很是吸引人眼球,但是,剥开华丽的外衣之后呢?剥开华丽的外衣之后,我们看到的或许就只有苍白的内在,禁不起回味、咀嚼。——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或许,少安排一些意义不大、作用不明的教学环节,是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适当慢一点下来的。
此外,语文课堂教学“步履匆匆”,还“得益”于纷繁的教学技术手段。我并不否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但是,运用却应该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泛滥,因为它毕竟只是也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诚然,课文的概述、背景的链接、优美的图片、丰富的音像等等,的确能给人带来强大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但是,要知道,伴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在丰富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可能加快了教学的节奏、淡化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沦为“快餐”。
因此,我始终觉得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慢一点为好。教学内容的“纯粹”,教学环节的“瘦身”,教学手段的“灵活”等等,都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