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无生上课”的教学形式风靡起来。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情境,具有不可复制性。“无生上课”美其名日依靠对教学情境的模拟来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属性,因为教学情境是无法通过模拟来实现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无生上课者要达到“面前无生而心中有生”的思想状态,以完成对教学情境的虚拟建构。笔者以为这种精神境界真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达到,也完全没有必要达到。我们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面对学生这一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作为真实的“这一个”,他们拥有在教学情境之中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拥有富于个性风采的或情或理的反应和表达,而“无生上课”完全抹杀了这个事实的存在。漠视教学对象的客观存在的教学只能称之为“伪教学”!
从过程上讲,教学是一种互动,具有随机流动性。在教学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而且应该展现一种互动与交流。这种互动与交流不能局限于肢体表情或者口头语言等浅层次,而应该深化开去,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纵深对话,才能完成教学“育人”的终极旨归。而“无生上课”组织教学活动的机制相当僵化,教学过程完全凝固板滞,毫无互动与交流的“活水”可观。
从效果上讲,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构建探究性的活动过程,这一建构过程是针对不少教师“眼中无生而只有教案”的教学痼疾而言的。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教学行为中教师有没有完成“生成”,完成了哪些“生成”,是否如何完成“生成”的,这些问题是检验教师教学储备、教学机智、教学胸怀等教学素养的试金石,是进行教学评价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无生上课”是在没有学生参与的虚拟课堂中进行的,所以毫无生成性可言,其弊端不言自明。
值得一提的是,无生上课和说课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属于课前研究阶段,有利于保证课堂实践的科学性。而“无生上课”属于课堂实践阶段,在学生缺席的前提下进行与虚构学生互动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从产生背景来看,“无生上课”可能是受到微格教学的“误导性启发”而产生的教学模式。不能否认,微格教学对于控制教学流程、培养某一特定技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更多的是属于初学者的“岗前培训”,仅仅停留在理论验证的试验阶段。对于立足讲台的教师来说,学生就是最重要的教研资源,课堂就是最重要的教研平台,离开了鲜活的学生和真正的课堂,任何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都不可能有发展前途。
“无生上课”可以休矣!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凤台一中)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