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论文杂感

“单亲、留守学生”教育案例透视

http://www.19mini.cn   2011-01-01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上官达人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近年来,我国单亲和留守学生逐年增加。他们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普遍较差。“单亲子女”和“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格外关注,如何恰当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了学校班风、校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单亲和留守学生逐年增加。他们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普遍较差。“单亲子女”和“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格外关注,如何恰当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了学校班风、校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典型案例

学生章x,男,十六岁,七年级入学时在我校,因父母都在身边,他还蛮可爱的,还算得上是合格的学生,不久即被父母送至县城某私立学校就读。几个月后,父母离异,母亲到地打工去了。他归父亲抚养,父亲也弃田打工走了,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只能由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负责。爷爷文化不高,奶奶目不识丁,爷爷奶奶每年只靠转包出去的土地费维持生活,并供孩子上学。私立学校的高额费用使这两位老人无法承受,于是将孩子转回我校,回来后,孩子寡言少语,但聪明伶俐,有歌唱天赋,曾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他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学习成绩极差,时常出现打架现象。

孙x,男,十五岁,七年级开学初即择校去了县城某私立学校读书,一年后因打架退学,不久来到我校,现为我校八年级学生。孙x母亲常年在外,自己随父亲生活,父亲经常不在家,无暇顾及他的在校情况,孩子逐步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孙x主要由姥爷、姥姥代管,两位老人都70多岁,并无精力照顾孩子,只是在吃穿方面关心很多。孙x放学回家经常在外游荡,不写作业,有时晚上8点钟还不回家,有时在同学家过夜,经常参与打架。

2010年5月18日,学生孙x与社会青年发生矛盾,于是产生报复心理。回校后,孙x找来校内外20多人帮助打架。参与打架的竟然还有寡言少语的章x!而且与孙x同是主要人物!学校对参与打架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恰好孙x母亲刚刚从外地回家,得知此事后,与学校进行了沟通:该生以学校名义向家长骗取200元“书费”。孙x用此“书费款”在打架发生前请学生吃饭、打架途中打车花去100多元,并用余款还了以往的借账。家长得知“书款”用在打架上,虽然气愤,但也没有好的办法。

2010年11月18日晚,九年级学生章x说八年级学生周xx说话声音太大无法安睡,第二天中午,章x到班级找到周xx,踹了周xx两脚后离开。晚上,章x与周xx碰面,章x又指责周xx眼神不对,两人再次发生口角,与周xx同班的孙x插言相助,章x后找来一根铁棍,将孙xx打倒。孙x被送往医院,索性经检查并无大碍。学校通过协调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将此事暂时解决。

二、案例反思

治病须除根。政教处立即组织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对学校单亲子女、留守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认真分析,寻找发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观察、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我们发现了造成单亲、留守学生不守纪律、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家庭破裂导致学生情感孤寂,痛恨父母或社会。一些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往往对父亲或母亲怀有敌意,对于来自婚姻破裂后父母的“关爱”持拒绝心理和逆反心态,因此无论父母的教育引导正确与否,孩子都不愿接受,甚至有的孩子有抱负父母的心理,还有的推广到报复社会,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上的人抱有怀疑或仇视心理。他们忧郁、倔强、多疑、反抗,不讲文明、上进心较差,缺乏集体荣誉感,道德品行较差,不愿接受任何批评教育。

2.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的监管和教育失利。这一辈人往往对孙儿、孙女格外溺爱。如果孩子是单亲或失去双亲,作为这些隔辈的长辈们就更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因此在生活上格外“体贴”和迁就,而忽视了对孩子恰当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便养成了孩子娇惯任性的品性,也无意中形成孩子唯我独大的不良意识。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孤僻,一切以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

3.补偿式的父母之爱,造成学生身心发展失衡。离异家庭和外出打工家庭的父母,大多数认为自己欠孩子的太多,于是他们往往在孩子的生活费及零花钱等物质上尽全力满足,甚至“多多益善”,但对于学习情况和心理思想基本不过问。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空虚”,造成孩子身心畸形发展,极易出现问题。

4.脱离父母监管,孩子养成随心所欲习惯和目空一切品性。由于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无人过问,造成监督引导不及时,长时间使孩子形成了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的坏习惯,他们懒于学习、吃喝请客、愿意打架……甚至愿意与品行不良的人员在一起,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犯做的事情来。

三、案例对策

现在,这些特殊群体学生越来越多,对他们的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 学校重视,形成由上至下的逐层教育监管模式。

1.学校成立“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主管德育的校长任第一责任人,成员主要由党支部、政教处、团委(总支)、保卫科、教务处等主要人员组成,各负其责,落实责任。

2.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特别落实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责任制度,将教育实施、教育效果与领导、教师评价挂钩,与切身利益挂钩;落实相关教育、帮扶措施;形成教职工全员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良好教育氛围。

3.校内形成“摸查——建档——包保——教育——反思——提高”的一整套工作模式。各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或学生转入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充分了解到特殊群体学生的详细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名册、档案,落实包保教师责任,制定具体的教育、帮扶措施,长期教育帮扶,观察效果,反思总结,调整提高。

4.建立教育网络,解决深层次问题。大多特殊群体学生不良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其家庭、社会原因。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校,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将教育的触角伸向更远。其中,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是特殊群体学生的“回归”的温床。

5.创造有利条件,恰当举办活动,促成学生“猛醒”。学校要适当时机举办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唤醒学生沉睡的良知。我校曾组织全校学生观看著名演讲家邹越教授的《让生命充满爱》大型主题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会上全体学生泪流满面,对自己做过的对待父母、老师的不良行为悔恨不已,那些“特殊孩子”更是主动找到老师诉说内心的悔悟,让人颇为感动。我校还举办了校园红歌演唱会,会上曾经打架的学生章x,以一曲纯正的粤语歌曲征服了现场所有师生、评委和嘉宾,师生们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借此机会,帮扶教师抓住其闪光之处因势利导,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现在他工作热心、积极上进,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6.讲方法,引导孩子走出迷失的泥潭。帮助孩子改掉恶习,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回乐趣。教育时要做到:给予真爱,晓之以理;拒绝训斥,力行宽容;发现闪光,成功教育;持之以恒,不怕反复。

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变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成长同父母密切相关,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他人的关心和重视势必会对孩子带来创伤。然而他们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对于单亲、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努力,共同关注,给予他们关心,给予他们真爱,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同样会回归正轨,成为学校大家庭中合格的一员。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