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巧”
精巧的构思是作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写作理论知识,付诸于创作实践的熟练而成功的体现。精巧的构思令人兴趣盎然,拍手叫绝,回味无穷。下面我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就“巧”这一构思要求作一个浅表的探讨。
截取精彩的瞬间——巧
像方纪的纪实散文《挥手之间》即选取了领袖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时间片段,让人物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这一特定的严峻场面中作出历史的抉择,抓住挥手之间的细节突出主席的从容不迫、必胜的信念和为了拆穿敌人的阴谋,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伟人气概,主席的崇高形象便定格在历史的镜头中,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巧
生活是一幅长篇的连环画,作者要从创造高度集中的艺术整体出发,选择理想的切入部位。《枣核》[6]要表现的是游子思念祖国之情,这种对祖国的爱恋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而作者却以朋友求枣核这一看似平淡却有深意的细节切入,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中的疑团一步步解开。朋友的赤子之心完全寄托在这枣核上。通过小小的枣核上的情感聚集,集中凝练而又巧妙地突出文章主题。正由于切入部位的合理,避免了将文章写得冗长拉杂。
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巧
巧妙的构思有时也以曲折的情节取胜。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7]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以“怜蝴蝶——救蝴蝶——放蝴蝶”结构全文,既写出了对蝴蝶的喜爱,又表现出美好事物离开自己时的失落与怅惘,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在情节的波折中抒写了人性美,荡漾开作者感情的涟漪。文章虽是叙写的日常生活细节,但对人心灵的震撼力却不小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巧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构思活动应尽力追求两者的统一。一个搞不锈钢装潢的店铺如果仍是铁门木窗,或许对他推销的产品没有好的说服力,起码没有讲求自身的广告效应,没有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鲁迅先生的《社戏》[8]中带有浓厚江南水乡韵味的气息,想必读者很难忘怀。小伙伴们看戏的笔墨在文中出现得并不多,看戏对孩子们来说只是一个离家玩耍的理由,成为表现故乡文化底蕴的一种形式。伙伴们为我争取看戏、月下行船、偷豆吃豆的内容,恰似上演了一部人物向往自由、热爱生活、友爱无私的精彩戏。
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对范文构思的分析或是对作文构思要求的讲解时,学生通常是心领神会,主观上也觉得容易接受。可真正轮到自己构思时,却又发现那些“活、新、深、巧”的要求与面前的习作毫不相干,会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广泛阅读具有构思特色的文章
老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推荐一些文章给学生,让他们在范文的阅读学习过程中评点作品的构思特点,具体分析作者的构思妙在哪儿?是否具备了“活、新、深、巧”而使人喜读、爱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系统地发现和体会构思的要求和特色,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库存。从而保证在实际构思中有得借鉴、思考、发挥;保证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足够的构思理论基础。
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对构思理论知识做到烂熟于心,还得反复地将其付诸于实践锻炼之中,那样才会得心应手。将构思的内容与形式分块训练是降低学生构思难度的好的方法。如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尝试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交流讨论谁的富有新意、深意;围绕一个话题出示若干的材料,指导学生审好题,紧扣中心慎重选材,并能清楚地讲出取舍的理由;至于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要体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是短小精悍还是有条理的长篇大论?是循规蹈矩还是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是给人一个完美的结局还是嘎然而止,引人遐想,令人深思。
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构思训练,要求学生只谈及作文话题,只构思不去具体练笔。引导他们探讨怎么去思考、如何处理安排题材、怎样表达效果会更胜一筹。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节省了大量时间。如果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例子,课堂内师生现场一齐构思,然后分别出示自己的写作提纲,谈谈自己的思路和打算,集体做个交流,作出相应的批评。同时老师针对学生思维的状况,及时指出其构思的误区和不足,引导他们去正确思考,渐渐形成合理的写作思路。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进行一些片断练习,力求写出一些精巧的片断来。起初允许他们摘录、仿写,而后逐步要求自主思考成文,并及时与范文比较对照,评价范文好在哪儿;自己的习作欠缺在哪些方面;应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调整。
多渠道引导,启发拓宽思路
学生在构思过程中,有时老师稍一点拨提示,他们立即会茅塞顿开,柳暗花
明。其实习作者思路的狭窄、单一与丰富跟他们的生活积累、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有关。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借鉴,学会静心思考,敢于探析和判断,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从多种途径中受到启发触动,拓宽自己的思路,以逐渐形成精心的构思。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