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吉林省中考正式开始了。作为监考人员,有幸第一时间见到了语文试卷。但,却失望极了!
整体来看,命题失败。在我看来,失败与否的标准不在于学生智力参与度多高,换句话说不在于简单或者不简单,而在于考查面宽与窄。如果拓展宽泛,那么即便看似复杂,也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第一大题关于“积累与运用”这部分不必去说了,再差也不会太离谱,或者说没办法烂到很有创意的地步。败笔便是从第二大题“阅读”开始的。
不可否认,《论语》是儒家思想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它其实真的没法拿出来“考”,可今年的出题者偏偏要较这个劲儿,硬着头皮果真憋出来几个题!(其实,这也算有创意了,但仅此而已!)除了在“词义与读音”区分的选择题上进行了题型的“改革与创新”外,别无可取之处。每道题几乎都是生搬硬套地塞在那,好像“各小题”在问的形式上有所变化,其实全部都是雷同发问。不是问你哪句体现了什么,就是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简直要把作为旁观者的我逼疯了,亏了学生们在折磨了三年后定力十足!(如果谁再说中国孩子心理脆弱,我就跟他拼命!)
现代文阅读更是有趣,简直为整张“世博专刊式”试卷撑起了大梁!我不禁惊叹,赵丽宏这篇简单的赞歌式的习作竟然被搬到了中考语文试卷上来,难道就因为“世博”主题?难道就因为不合实际地夸赞了祖国的“变化”?我搞不懂。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俗套得不能再俗套的主题,应该不会太难为考生的。算作不幸中之万幸吧!其实,这种只跟风追“流行”的命题就已经注定它缺乏活力。比如语言赏析题角度单一,而且竟然直言不讳地给出了“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的“重要提示”,我想这也是命题者心虚理亏吧,只好表面阔绰地送个人情,以弥补命题本身的先天残疾。
如果说前面的命题都显“狭隘”和“无聊”,那么在“名著阅读”和“写作”命题的定语前,就必须落上“最”用以修饰了。竟然由“部”瘦身至“篇”。虽为考生“减了负”,但显然这是只为人开了一条小路,却又不无殷勤地卖弄说你可以选择N种走法!我最无法接受的是“名著阅读”只允许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有感觉!这显然是对读了N年名著的考生最霸道的“绑架”——且越像新课标那样多读名著越“被”绑得紧密无隙。这是什么玩儿法?至少得让人活吧!下一批学生们该怎样解读这一“改革”与“创新”呢?
整个试卷最高潮的“失败”真就是压轴好戏——作文。《端午节的味道》,这显然就是引导学生们套作,我敢说没有一个学生甚至成人会联系生活由感而发!因为这个题目实在“狭隘”得“无聊”,且又“无聊”得“狭隘”。无外乎就是告诉学生沿着“爱国”、“气节”等“味道”一路“闻嚼”下去,结果索然无味。而另一个所谓的材料作文竟似无魂之体一般,让人也大有魂不复体之感。之所以又是一次经典的“生搬硬套”,还是因为玉树地震是大事时事,与时俱进嘛。倘若说这个材料作文还有一个核心主题可作立意的话,那估计也就只剩下“牵挂”或是“坚强”之类的了,即便这样解析也显得牵强附会了。也许这正是命题者想传达给瞠目结舌的考生及考生师傅们的,发散思维就是很发散的一种思维,发散到没了踪迹,只留淡淡的味道,不论是香还是臭。请允许我大胆地猜一下吧,继去年被“众骂”后,今年的作文题目会再创新高的。和这俩作文题目比起来,去年那俩算啥啊——小巫见大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可以原谅“简单”,但不能接受“狭隘”。“简单”只会成全多数埋没少数,“狭隘”却能令全部学子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失败至极!——对不起,我必须立刻收回此评论,显然这话有些太过绝对,也许明年的试卷更……亲爱的考生们,尊敬的同行们,请相信我,这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试卷,这并不是中国语文教育真正想给你们的!
请相信我,终有一天语文试卷会科学而全面地考查每一个孩子真正的语文素养。期待着吧,尽管听到这一愿望的大佛已经哭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