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镜头:美景只为闲人设

http://www.19mini.cn   2017-04-06 来源:网络 作者:卢立银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很多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都是把着力点放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借助删改字词、调换语序等手段赏读此句,理解其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尽得

很多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都是把着力点放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借助删改字词、调换语序等手段赏读此句,理解其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尽得风流”的妙处。其实,美景只为闲人设。只有了解了闲人之心才能更好赏读在闲人的眼中美景的真正美点所在。为此,笔者特设“读人”环节展开课堂讨论。

师:刚才从标题我们读到了夜游的时间、地点等,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探讨夜游承天寺的人。都有谁?他们关系如何?何以见得?请大家细读课文按下面句式说:从字/词看出,他俩交情。

生:我从“遂”字看出,他俩交情很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遂”的意思是“马上、就”,为什么苏轼心里觉得无聊,无以为乐时马上会想到张怀民啊,不就是因为他俩很铁吗?

生:(大声说)他的眼中只有他!(有生笑)

师:谁的眼中只有谁?

生:苏轼的眼中只有张怀民,要不怎么会马上想到他呢?。

师:是啊,苏轼的心中是装着张怀民,一个“遂”字见深情。

生:我从“寻”字看出,他俩的交情很不一般,“寻”字看出苏轼心里很急切,如此朗朗的月色,一定要找到好朋友共同分享,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师:有道理。齐读前两句,读出苏轼想与好朋友分享月色的急切心情。

学生读。

生:老师,我是从“亦”字看出,他俩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命运才会成为好朋友的。

师:眼光很独到啊,你能从一个副词“亦”看出好朋友来真不简单。大家猜猜看,为什么怀民“亦”未寝?

生:是不是,怀民也有心事,也睡不着觉啊?

生:这是不是我们说的“志同道合”或者叫“同病相怜”?

师:大家真聪明,苏轼啊与怀民的确有相同的遭遇,请看——

PPT苏轼: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谤。)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挂名而已。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几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师:作者苏轼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从相识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看来,他俩确是心境相同,心有灵犀啊。

师:都是被贬之人,都是未眠之人,一个“亦”字的确可看出他俩是心境相同之人。

生:我还可以从“相与”中,想到他俩关系非同一般。

师:“相与”什么意思?(一同,一起),请大家发挥想象,他们当时在庭中是怎么走的?手的摆放如何?步行的姿态又是如何?

生:苏轼的手一定是搭在怀民的肩上,两人边走边说边笑边感叹边……反正很自在的。(大家笑)

师:你认为他俩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他们肯定各自诉说自己曾经的往事和现在被贬的心情。

师:既然谈论被贬之事又怎么能边笑呢?

生:(思考一会儿)也许是相互自我宽慰吧。

师:是啊,难得现在的清闲啊。

生:老师,那“相与步于中庭”的“步”就不是匆匆前行,而该是随心所欲,悠闲漫步了。

师:感觉真敏锐。两个心灵相通的好友就这样在朗朗月色的相伴下悠然自得,并肩慢行,这样的关系怎么会不好呢?

生:能够在月色下一起漫步的人可算是心灵默契的朋友了。不像现在的社会上,有些所谓的朋友纯粹是有利可图的,可他们都是贬官的,已经无利可图了,但正是这样的友谊最深厚最真挚了。

师:是的,患难见真情。你也可算是他俩的知音了。我们就走进他俩的内心世界,感情朗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这一片段,特别体会刚才分享的“遂”“寻”“亦”等词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两个遭遇相似,处境相同的友人,文章后面说的“闲人”,又会在中庭欣赏到怎么的月下美景呢?

……

(本文作者:浙江省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卢立银)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