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张福说: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实。这个果实高于学生,又看得见,十分诱人。黄老师这里的语言有说明——点明苹果、有引导——让学生跳起来摘,灵活多变。
师:我觉得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这一点更切合小说的艺术特点。另外,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是如此——要不别里科夫怎么会在华连卡的笑声中死去呢?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的矛头是否是指向别里科夫这个人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好。
(学生根据观点表决,并分组讨论。)
引入资料如此自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点明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题眼、文眼,牵牛要牵牛鼻子。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过渡的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
师:过渡的词语是哪个?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
师:由此我们得到哪些启发呢?
对语言的研究,对文本的字斟句酌,进而得出的理解才应该是正解,是读出来的趣味,是读出来的个性化解读,是入肉入骨的学生语言训练。
师:这确实是小说的深刻主旨所在。但是否沙皇专制制度消灭了,别里科夫现象就没有了呢?
(学生沉默。部分同学摇头。)
师:这倒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请哪位先谈谈自己的意见?
层层深入,问题引导、问题生成基于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课就是流畅的课。板块教学有时会出现的思维断层,这里没有了。这是基于串讲的线性思维产生的基于问题或者说话题的线性思维教学。
诸君以为然否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奶奶是不是一个套中人?
(学生讨论。)
生:老师你说呢?
师: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好,大家不想发言。你们先表个态,我再说说我的意见。
你看学生完全被调动了。这里是一个知识的迁移。
师:对,同学们应当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还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
这是有思想的总结。
师:好,这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今后在阅读欣赏小说的时候,大家还应该学会抓住小说的特点阅读小说。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幽默讽刺是它的主要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主要体现在特征和情节的夸张以及多层次的对比之中,我们今天的阅读正是抓住这一点,逐步深入,把握了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
1.这篇小说的幽默讽刺的特征除了课内分析的内容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2.运用抓住特征阅读小说的方法阅读《项链》。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