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3

http://www.19mini.cn   2014-08-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曹勇军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很高兴和高一(12)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曹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杨绛的先生是谁啊?

师:用杨柳做成的鞭子抽杨绛,抽这些知识分子,很积极地参与批斗“牛鬼蛇神”。

生9:还是比较善良的人,去帮助那些当时被批斗的知识分子,体现出来那种底层人民的善良淳厚的本性。

师:请注意他是“披着狼皮的羊”,本性是善良,但是呢,他披着狼皮,也参与了批斗,给这些知识分子带高帽子,羞辱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做的呢,还有分寸。在一些关键时候,对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同情,暗暗地帮助她。

可以看出,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都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被剃阴阳头,被挂牌子,被戴高帽子,示众批斗。群众变得很疯狂,人心变得很扭曲。我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个细节。当时作者头被剃过以后,做了一个假发,她上公交车,怎么样?马上就有人发现,叫喊着把她拽出来。整个社会环境中充满了敌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尊严被践踏,知识分子不仅受到肉体上的折磨,而且受到精神上巨大的摧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以后,作者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她独到的感悟。刚才有同学已经提到文章最后一部分“乌云的金边”,我们下面,全班来齐读这个部分。来,“按西方成语”,一,二——

(全班齐读)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

师:想一想:这里“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什么?

生10:乌云的金边或者是银边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同情,而产生的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照、关爱。

师:在文革时候,在那样一种互相欺诈、你死我活的特殊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爱。

有没有补充的?

生11:我觉得就是不管在多么混乱的时代,人们会有善良的本性,会对人同情啊,友情啊,虽然说稀少,但很耀眼。

师:补充得好!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在那样的一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特殊环境中,很多人卷入了这场荒谬的运动,可是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觉悟了,即使是身不由己,可是内心的善良并没有完全的泯灭。这些东西虽然稀少,但是非常耀眼。比如在“颠倒过来”那部分里面讲到小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作者杨绛后来从干校回来,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小刘,小刘没跟杨绛打招呼或说话,为什么不说话?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对从前的荒谬的举止的愧疚。

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曹老师要问的是:丙午丁未年,老王在干什么?

生12:丙午丁未年时候,因为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他只好一个人单干……

(生笑)

师:单干是在丙午丁未年的事吗?没有参加进组织,他只好单干,那是什么时间啊?

生(有人):刚解放。50年代。

生13:就是那个时候载客三轮被取消了,然后老王只好把他载客三轮改为平板的运货的三轮……

(生笑)

师:那是什么时候?

生(有人):干校回来后。

师:对!下放干校是69年到72年。丙午丁未年,当人们都在发了疯一样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王在干嘛?

生14:杨绛丈夫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就送钱先生去看病,帮忙把默存扶下车。

师:仅仅去送钱先生看病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

生14:就是最后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问?

生15:要钱呢,是为生活所迫的,但又不敢和这个“牛鬼蛇神”多打交道。

师:不敢多打交道?你看《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讲的清清楚楚,读的时候还没有留心啊。像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工资都停发了……

生15:是关心钱先生。

师:对!老王在文革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帮助杨先生,帮助钱先生,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课本把《老王》放到“底层的光芒”这个板块中。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觉得,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咱们初二读了以后,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的细节,有哪些?

生16:在老王帮给杨绛家送冰,送的比之前的要大一倍,冰价还是一样的。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很关心他们。

生17:他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

生18(摇头):没有了……

师:细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阅读后,都会对一些细节有自己的感悟。曹老师讲一讲自己读这篇文章,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就是文章中的四个“直”字。请大家翻到课本第五十页。

当老王最后一次来到杨先生的家里,作者打开门一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什么叫“直僵僵”地“镶嵌”在那里?她给老王打招呼,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什么叫“直着脚”往里面走?再往下面,我问老王,这些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说,我不吃。我赶快转身,老王说,我不要钱,我不要钱。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于是他站在那,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请注意啊,“笨滞”地转过身。赶快开门,开过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步一步下楼去,作者说当时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了一堆骨头。想想“直僵僵”,“直着腿”往前走,“直着脚”下楼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请同学展开想象来说一说,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学生议论纷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