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1-3段是引出吆喝、4-10段介绍吆喝、11-12段评价吆喝。
(师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再仔细审读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吆喝”的?
生2:作者先写了英国诗人,然后又分别提到了街头管弦乐队中的器乐和声乐,这才引出了下面对吆喝的介绍。
师:作者提到的器乐和声乐与吆喝有什么关系呢?
生3:器乐就是铁铉、定音叉、拨浪鼓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作者把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比喻成了声乐,并且用了强调的方法。
师:好,是哪个词在强调声乐呢?
生4:“更值得一提”。
师:对,是递进。(师板书。)
师: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吆喝”?
生1:按照“一年四季和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师板书。)
师:好,请大家细致地找出表示时间线索的语句。
生2:“大清早”、“白天”、“夜晚”、“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一到夏天”、“秋天”、“一到冬天”。
师:真棒,你找得太全了,我相信你肯定已经把握住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作者都评价了“吆喝”的哪些方面?第11段评价了吆喝的什么?
生1:评价了吆喝的多样化。
师:是什么的多样化呢?
生1:是内容。
师:对,先评价了吆喝的内容。(板书。)第12段又评价了吆喝的什么呢?
生2:是音调。
师:(板书。)真棒!那第13段呢?
生3:评价了吆喝的合辙押韵。
师:(板书。)太好了。请同学们再次找到文中的总起句和过渡句,读一读,并自己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同座之间进行一下交流。
生4(总结发言):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从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
师:非常好,找得很全,证明你们的品读能力很强,阅读得也很仔细。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课文的总体思路。(生和师一起说。)作者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请一位同学总结归纳一下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在作文中遇到介绍复杂事物时,应该怎样写才能做到秩序井然?
生1:可以先把复杂的事物分类,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一下,最后用总起句和过渡句串连起来。
师:很好,先分类,再排序,最后用总起句和过渡句串联。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
生1:还有很怀念的感情。
师:为什么有怀念的情感呢?
生2:因为这些吆喝是和他童年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怀念吆喝就是怀念他自己的童年时光。
师:很好,除了怀念,还有什么感情吗?
生3:好像还有一点点遗憾吧。
师:在哪里体味出遗憾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