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生:(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的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12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齐读第16段)
(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同学们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
六.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
师: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之前有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这里,老师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思考题——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下课!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 击
人
土 地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