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诵《石灰吟》
师:在诗人于谦的眼中,报效祖国是要“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诗人陈子昂的眼中,在他的内心,报效祖国的心情如何?
师:翻开课本,自由把古诗读四遍,要求读1、2遍的时候读准字音,读3、4遍的时候,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朗读、指名朗读)
师:这首古诗有一个生字,他念得很准,怆,翘舍音,(拼音),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你来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准他在那些地方停顿的。
(学生朗读)
师:他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不见、之、而”后面停顿了。
师:觉得他的停顿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请你来读。
(生读,停顿还是不好)
师:听听老师怎么读的,先听老师读课题。登幽州台歌(无韵律地读) 登幽州台歌(有韵律地读),觉得哪一种比较有味道?
生:第二种有味道。
师:好,一起试着读读课题。
(学生朗读课题)
师:课题读得有味道了。听老师读古诗,听准了老师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范读)
师:听准没?听准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来,说一说,读了这首诗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这首诗很悲伤。
生:诗人很悲痛。
生:这首诗有一种苍凉无限的感觉。
师:苍凉无限,这个词说得多么好啊。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文中的注释,仔细看一看插图,试着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学生默读)
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诗的效果。两个问题:第一,诗人在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
生:在幽州台上。
师:幽州台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市。
师:很好,你读懂了课题。第二个问题: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生:涕下。
师:涕下是什么意思?
生:在流泪。
师:流泪是动作还是心情?
生:是怆然。
师:说说你对“怆然”的理解。
生:悲痛的样子。
师:悲痛的心情,诗人站在幽州台上,结合他的心情,想一想,会有哪些景物映入他的眼帘?
生:幽州台上的黄金(这是课前给孩子们讲了燕昭王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诗人是站在幽州台上,那些景物会映入他的眼帘?
生:水
师:有青海绿水,还有?
生:白云
生:层层叠叠的房屋。
生:广阔的蓝天。
师:是啊,还是那些景色,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看看作者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诗告诉我。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