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