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抓住特征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显示苏轼画像,让学生谈是否认识,谈对他的了解情况。
(由学生介绍苏轼,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交流处理信息,为阅读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并不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他,其心境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他的笔下,承天寺的月色是那样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去体会诗人那极其复杂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2.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听示范朗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意境。)
4.学生范读课文,齐读课文。(反复朗读。)
(三)探究、合作、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初冬的夜里去承天寺游玩?
生:因为“月色入户”。
生:因为寂寞。
生:因为被贬,心里郁闷,睡不着觉。
生:因为悲伤、难过。
生: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师:我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赏过月吗?
生:(笑着异口同声)没有。
师:你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做些什么呢?
生:听歌。
生:闷着不说话。
生:找知心人说说心里话。
生:故意摔东西。
师:看来你们都是发泄情感,只是做法不同罢了。苏轼当时被贬,心情也不好受,他为什么能选择欣赏月色呢?
生:是古人好多愁善感吧。
生: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月”是温柔多情的,可以用它来象征团圆,可以用它来暗示分离。还可以用它来作为感情的寄托。总之,能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这种感觉,正迎合了当时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掌声)
师:的确,这种方法远比我们发泄的做法文雅多了,由此看出作者有一种:(师生共答)心胸宽阔、乐观的情怀。在这里作者正是为了表达此时的心情。那么在文中,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同学们用“~~”划出描写月色的语句。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跃跃欲试)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不对,那是写水的句子。
师:(笑)是写水吗?
生:不是,是写月光像水。
师:回答得很好,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明。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