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http://www.19mini.cn   2010-10-16 来源:迷你语文 作者:杨宏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创设情境 师:(首先播放云南民歌、渲染气氛)同学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生:还有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品味语言:(师出示研讨题)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把解决问题的情况向全班说一说,先说第1个问题。

生:“多”字在文中不能去掉,因为云南的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的方面,课文中写到“也唱其他故事”,因此,这里用“多”字准确,不能去掉。

生:我们也认为不能去掉,理由和他们一样。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那么,“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的作用。具体指“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师:所以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应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第二个问题哪个组能回答?

生:“赶马女孩”生活在“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里“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写这些美丽的风光是对主要部分的辅垫,也是一种烘托,映衬。

师:的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地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杰人灵,承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比较阅读、赏析语段。

(师出示语段)

师:下面两段文字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他,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学生默读,分析、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时而争论不休,时而点头共识,教师走入学生中去,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现在,就请小组派个优秀组员,代表发言,陈述本组意见!

生:第一段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实,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生:作者的态度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师:是的,这一段可以说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如同一副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生:老师,我想谈一下,第二段文字的描写。

师:好,你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描写的是人物的气质,写出了作者对她的喜爱。

师:是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谈的不错,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品味了沈从文的文章,还领略了云南的风光,“参加”了云南的歌会,下面谁能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生:在本节课,我了解了沈从文这位作家,并且还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文章的语言很美,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师:你总结得真好!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