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艺术

董一菲:课堂教学艺术十思

http://www.19mini.cn   2014-07-16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董一菲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

过渡课堂的教学法要讲求八个字,这八个字也适用于各种艺术,这八个字就是“展、收、守、放、张、驰、庄、谐”。其中“展”能展多开,就展多开,我一向说这个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到外面讲课,也受到这样的一些评价,他们说“给中学生讲课,是不是讲的过多了,讲的知识超出课本太多了”,就不应该有时候这么说,我的教学理念就是“既然是语文课,人文学科的东西,没有太多这样界线,只要孩子们能吸收,只要孩子能听懂,只要老师有能力,能展开的地方,一定给它展开。”这是我的座右铭。“收”:该收的地方要收好,能放出去的,收不拢是不可以的,在哪收束,在哪完结,这是一个匠心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守”,要守住什么?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我讲的是中学教学,因为大学教学我不太懂,我只讲讲我的感受。在中学现行课程结构改革,在新课标的辉映下,有许多新的问题。经历了《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姓什么?不停的讨论,很多老师将语文上成了“实验课”,上成了“综合实践课”,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守住什么?要守住我们的课堂,它姓“语”,语文是什么?它是情感的,审美的,所以要守住这个阵地,可能要守住的很多,但是我一生坚定不移的要守的就是这个问题。“放”,该放则放,该张则张,该驰则驰。“庄、谐”,我们讲究“亦庄亦谐”,这里要“庄”,这个“庄”我们称之为用孟子思想和墨子思想中的那份崇高,但是崇高不等于道貌岸然,在这要讲究一种谐,诙谐幽默使师生心灵能够走近,只有我们走近的时候,学生才会很好的接受我们要讲的“道”,这个是我们要做到的。

下面还有几组辨证关系,“巧与拙”这个在我看来,有的时候追求“巧”,但是在有的时候我们不妨“拙”一下,拙就是用老子的几种辨证法,他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顺与逆”,顺着讲,逆着讲。讲《花未眠》按照作者的思想在讲文本,有的时候需要逆着讲。如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直接讲“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没必要从头到尾的讲。“动与静”是绘画追求的境界,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王维的诗歌,字字入禅,王维的诗歌讲求动与静,我们课堂教学也应该追求动与静,“动”可能是课堂的表面或者是深层次的活跃,“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庄与谐”“情与理”“密与疏”“直与曲”刚才都有涉及到了,像“密与疏”就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都是理论性话题,这里就不多谈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要素多层级的动态性的网络结构。设计时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学过程应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似动现象是直接呈现于意识的一个知觉整体”。

②程式与变式的关系。科学化的程序机制能制约、规范教学朝正确的方向运转。但教学过程也应当允许教师根据主客观实际,灵活变通教学程序(万变不离其宗)。教学过程应实现程式和变式的辩证统一。

二、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技能技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屏 幕

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规范性

二、情感的丰富性

三、文化的负载性

第二个问题我讲教学语言的艺术。那么,在讲教学语言的艺术当中,我要分这样几点:第一点语言规范性,第二点是情感的丰富性,第三点是讲教学语言的文化负载性。课要有文味、情味、趣味、余味、津津有味。首先说教学语言要有“文味”,任何一科老师,我个人以为讲课都应有“文味”,语文老师更是责无旁贷,还要有情味,应该有情感,同时应该有趣味,有余味,并且是津津有味,这就得来说语言。

(一)语言的规范性。课堂语言要符合语言学的规范,它要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楚,遣词造句讲究语法,论说事理要符合逻辑。(要注意“暖色型”语言的恰切运用)

第一是语言的规范性,我自以为我的语言还算规范,曾经自以为过,但是我却受到一点挫折,前年我到北京讲一节课,这堂课是“首届著名诗人聚焦语文教学”,我讲的是诗歌,当时教的是北京的学生。用北京学生讲诗歌的时候,我讲到魏晋风骨,我就讲到“掷果盈车”,讲到潘岳魏晋时期美男子,他上街的时候,“掷果盈车”,他的车子华丽,每当走过,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向这个车子上抛果。因为他长得太漂亮了(因为魏晋时期特别的讲究形象),于是我又讲了一个例子,左思,他就是男性版的“东施效颦”,他长得特别“砢碜”,我讲“他长得特别砢碜”后,所有的学生都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想难道是我平卷舌不分,我又反复强调一下,重锤敲音,我说:“他长得‘太砢碜了’,同学们你们不知道!”我想这“砢碜”还不懂,我比喻一下,我把《世说新语》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长的“稀里哗啦”,如土委地,稀里哗啦掉渣,我想这会形象一点吧,总算明白吧,最后有一个小女孩实在按捺不住说:“老师什么是‘砢碜’?”我终于明白我说方言了,我把东北方言带过去了,不小心带过去,自己浑然不觉,所以语言要规范的,一定是标准化的,一定要是普通话,尽量做到标准,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在作语言示范!

(二)情感的丰富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同写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能攫住学生求知的心,情能点燃智慧的火,情能升华教学的感染力。情感性语言可分三类:一是阳性语言。表现为情绪激昂,热烈奔放,音调高亢,语速迅疾。二是阴性语言。表现为情感幽沉,谐婉,音调柔和或降抑,语速舒缓。三是中性语言。即情绪平稳,音调适中,语速不快不慢。

第二个就是语言情感的丰富性。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三个性质:第一个要会一套语言,是充满阳刚之美,我们可以简称阳性语言,阳性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其实就说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诵读如大江东去”,这很难做到,但是要努力;第二套语言应该称之为阴柔的语言,这个阴柔语言,简称“阴性语言”,应该是“小桥流水”那样委婉;还有一套语言,这套语言,就应该是中性语言,这个中性语言是纯粹的、冷静的、客观的,旁观者陈述的这样的语境。

(三)文化的负载性。教学语言是密集型文化信息的载体。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十分注意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使自己的语言从整体上渗透出一种秀丽、典雅之气,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性,他一定要有文化负载性,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教学语言当中要完成一种文化的传递,所以文化的负载性,也会是非常强的,它应该是密集的文化信息的载体。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告诉同学们更多的文化信息。

(四)技巧的多样性。叙述式,议论式,抒情式;简明术,强调术,幽默术,讽喻术,变调术,停顿术,抑扬术,节奏术,重音术,语气术……

(五)运用的协调性。教学语言各要素之间,诸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均应配合适当,充分协调。讲课的语言,抑扬顿挫,有时舒缓,有时激越……会形成美的“媚惑”,会使学生感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教学研究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