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艺术

董一菲:课堂教学艺术十思

http://www.19mini.cn   2014-07-16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董一菲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

董一菲老师.jpg

[作者简介]

董一菲,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校长助理,牡丹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黑龙江省青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首届 “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教改新星。曾获全国教学大赛金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工作者等称号。《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的的封面人物。在北京、上海、南京、扬州、深圳等十几个城市讲学作观摩课,发表有几十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大家可以看大屏幕。

屏 幕

一、教学结构艺术

二、教学语言艺术

三、教学精讲艺术

四、教法选用艺术

五、师生互动艺术

六、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反思艺术

八、教学风格艺术

九、教学唤醒艺术

十、教学欣赏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在《致意读者》中宣称:“大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什么叫教学艺术?他说:“教学的艺术,表现在能使学生透彻、迅捷、愉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艺术的本质是美。

一、教学结构艺术

(一)是教学步骤(程序)。要求程序清楚,环环相扣,连锁性强。要能明确体现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循序渐进,经历几个必要的阶段;所谓连续性,是指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教学流程,不容许中断、跳跃和颠倒,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自由化。

(二)是艺术结构。强调的是结构的艺术。讲究导语、环节、提问、布白、讲述、过渡、点拨和氛围。体现展、收;守、放;张、弛;庄、谐八字。同时也要体现巧与拙、顺与逆、动与静、庄与谐及情与理。

第一个就是教学结构艺术,他首先体现在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应该体现一种艺术结构,因为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艺术结构当中首先涉及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导语。首先讲导语,导语可以说有很多种方式,我就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吧。(大屏幕)

屏 幕

结构:

导语 环节 提问 布白 讲述 过渡

八字法:

展 收 守 放 张 驰 庄 谐

几种辨证:

巧与拙 顺与逆 动与静 庄与谐 情与理 密与疏 直与曲 ……

以前,我喜欢用一些比较美的语言来导课,因为它有一个好处就是渲染气氛,便于造境,使学生们领悟到美而被感染,在短暂时间之内,进入一种情境,但是事物都是辨证的,这种导语也有它的弊端,就是有时候可能不够自然,更何况是在一节课的开篇,如果大段背诵优美的书面语,有的时候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它就有一点造作。导语有多种方式,有时候也可以①以问题的形式来导课,②以谈话的方式导课,③以一句诗词方式导课……,总而言之,就像写作一样,导语应当讲述一个艺术性,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开端,经常说到的,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这里就是所说的“凤头”问题。那么教学艺术结构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教学是艺术,艺术就存在创作,创作就涉及到一种灵感,那么反过来创作也涉及到一个美。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以语文课为例,一篇课文,到底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以什么方式让学生领会,这就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2003年之前,我讲散文,讲诗歌,喜欢用板块的形式设计课,比如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等,我用板块教学也上了许多课,可是用久了,同样也不新鲜了,所说的环节应该是在自己心中有的,应该是不留痕迹,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我们主张的教学一个词叫“天衣无缝”,真正的好课都是有环节,又让人看不出环节,浑然一体,且行云流水,这是我毕生追求的,可能达不到,但是是一个最高境界。

接下来谈谈“提问”,课堂上的有很多提问问题的方法,方法也同样有很多种,又不外乎分两大类。第一类直接提问,另一类就是间接提问,又叫曲问这个问题是什么?这是我们多数采用的。直接提问颇为直白了,要采用曲问的方式。何为曲问?言在此意在彼。这个给我的印象最深了,也是我像在座同学这么大的时候,在学校看授课录像,看两位特级教师录像课,上海的两位大师级的特级教师,一个是于漪老师的课,她讲的是杨朔《春》,另一个钱梦龙老师,他讲的是列子名篇《愚公移山》,当时印象十分深刻,尤其对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至今不敢忘怀。记得他这样问的。在列子《愚公移山》有这么一句话“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同学们应该对这句话很熟悉,如果教学方法拙劣一点,或者疏于思考,很简单翻译就是了,译过来就是“邻居有一个人家姓京城氏,他有一个孀妻,孀妻有一个遗腹子”,就可以,但是他这么问了“愚公移山的时候,邻人京城氏来了么?”学生一想没来呀,因为“孀妻”了吗,说明京城氏已经不在人间了,接下来说“那么他的妻子来了么?”他们家里有几口人?三口人啊,“孀妻有遗男”同学们想一想,有的说来了,有的说没来。后来读懂才知道“邻人京城氏有遗男”的中心词是“遗男”,有个小孩子“跳往助之”,“始龀”,跳往助之的“始龀”又如何处理呵。钱老师似有神助般的提问“小男孩有多大啊?”“始龀”的“龀”字怎么写啊?是牙齿的“齿”加上匕首的“匕”,也就是换牙的时候——七八岁,泛指童年的时光。真是叹为观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也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多些生花妙笔,多一些这样的曲问,但是有时候真是很难做到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教学研究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