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师: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的状态,该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由上述案例看来,要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要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天地和理智世界。“深度倾听”也需要这样一些技巧:
1.零距离接触
首先表现在缩小师生空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永久根据地,始终与学生保持远距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在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让自己多倾听。有时在小组讨论时,不妨弯下腰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
其次表现为师生心里的零距离。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倾听、鉴赏和学习。学会微笑与赞美,学会信任与鼓励,学会宽容和尊重,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亲近。上述案例尽管是静态的文本,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并想象一下,可以还原胡老师教学的现场情境,胡老师温和可亲的态度、机智灵活的应答、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交锋。
2.全方位沟通
据有关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透过语句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六成靠肢体语言获得。这里不妨学习导游的沟通技巧,许多导游仅与游客相处几天,在用口语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略带一些夸张和滑稽,就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因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不仅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在倾听时不仅要全神贯注,同时接受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目光传情,让心灵贴近,使思想交融。胡老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示意学生表演文本内容,学生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这种听、说、读、演的多种沟通途径,充分走进文本深处。
3.纵深处发展
上述片段,胡老师采用角色对话,一边倾听,一边追问,与学生、文本、作者展开多向度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沟通和合作、对话和互动是建构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不是单向的构成,而是在教学情境中经由师生沟通与互动而产生意义的建构与交流。”[2]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我们在倾听的同时,当学生的对话偏离轨道的时候,当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的时候,当学生的观点各执一端的时候,当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需上升到理性的时候……此时应引申话题,巧妙启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建构语文素养。
四、追求深度倾听,即追求深度对话
深度倾听还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于漪老师指出:“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像、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达到提高。”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对话”和“倾听”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追求深度倾听,即追求深度对话,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有位作家这样说:“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中不同的灵魂的震颤。”我们认为要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教师必须学会“深度倾听”,不仅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对话引向纵深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