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着用难文易教的策略来教。由易到难、梯度推进,我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找出作者的观点及支撑其观点的依据
这一环节最浅,学生不难完成。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的依据是两个不争的事实,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和“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作者据此得出一个论断“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那简直是污蔑”。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失掉自信力的只是极少数人而已。这一步是阅读一篇议论文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二)找出论敌的观点及支撑其观点的依据
这一环节也不难,学生很容易找到。论敌的观点是“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也就是说论敌认为全体中国人都失掉了自信力。论敌的依据是三个事实,即“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来……却也是事实”。这一步是让学生找出批驳对象。这是学习驳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在阅读驳论文时必须先弄清楚批驳对象,否则遑论如何反驳。
(三)发现论敌的破绽
这一环节有些难度,学生可从上面作者得出的论断“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那简直是污蔑”去寻找论敌的破绽,就不难发现论敌的破绽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课堂上,教师还可联系学生实际,举几个犯以偏概全推理错误的实例,以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识穿论敌的破绽很重要,这是作者反驳的突破口。找出论敌的破绽是驳倒论敌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这一步要擦亮火眼金睛,善于发现论敌的破绽所在,为后文驳斥论敌作准备。
(四)梳理作者的反驳思路
这一环节难度最大,涉及驳论文和论述推理的知识较多。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分步理解、化解难点。作者反驳论敌时的论述思路大致是下面几个步骤。
1.三段论推理论证。“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作者用论敌的事实依据推出论敌早已失掉了自信力。
2.假设推理论证。“假使这也算一种‘信’……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作者用论敌的事实依据推出论敌曾有过他信力,后来连他信力也失掉了。
3.归谬推理论证。“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作者仍用论敌的事实依据推出论敌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以上三个步骤属“破”的部分,作者从反驳论敌的论证过程入手,证明论敌的论据不充分推不出其论点,只能得出荒谬的观点。这三步重在讲道理,是通过驳论证的方法来间接驳斥论点。
4.正面立论,反驳论点。“‘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那简直是污蔑”:作者与论敌针锋相对,提出一个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用两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和“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证明论敌的观点是虚假的不正确的,给予论敌最致命的一击。
这个步骤属“立”的部分,这一步重在摆事实,是通过以立代驳的方法来间接驳倒论敌的观点。以上四个步骤,先破后立,逐层深入,推理严密,且既讲道理又摆事实,令人信服,把敌论批驳得体无完肤,叫人拍手称赞。于此可见鲁迅“匕首”“投枪”的威力。
(五)指出评价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的正确途径
这一环节(即文章的末段)也有一点难度,主要是比喻句含义较难理解。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拨开修辞迷雾。破解了喻义所指,学生对评价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的正确途径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对初中生而言第四个环节的难度最大,因为这个环节涉及反驳的方式方法、多种推理论证方法以及驳论文结构等不少繁难的知识和概念。因此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完全理解透彻,课堂上作适度的点拨即可。对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课余进行个别深入指导。但有一点是必须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的,那就是要想驳倒论敌,先要识穿其破绽,再从恰当的角度用充分的理由驳倒之。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论辩思维很有启发意义,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驳论文打下基础。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文字犀利深奥、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写作艺术娴熟高超。难怪乎,时下有些教师在埋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教,甚至轻言鲁迅作品应“从语文课本中大撤退”。我想,能不能静下心来多想想办法、改变一下教法、化难为易,不要一味埋怨大师,这不是出路。
以上所说的长文、旧文、难文,暂且简称为“三文”。在教学“三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教好“三文”。“三文”问题,相信也是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如果仍走老路,长文长教、旧文旧教、难文深教,那就只能有一种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课堂效率低。要想走出“三文”教学的困境,教师就要更新理念、转变思维、大胆尝试、创新教法。唯有如此,才能开启“三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