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他的分析:“对,更多的是通过外部语言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
付锐说:“也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比如,‘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这是一个被另外一种礼教束缚的人的形象。”
我说:“对,非常好。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人的形象,但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它作一个结论式的交代,而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
我的话音刚落,黄泳发言说:“虽然头脑里都有一些束缚,但我觉得别里科夫不像祥林嫂那样引人同情,反倒觉得讨厌。虽然你觉得别人说话的方式不对,你也应该觉尊重别人,而不应该妨碍别人。”
我说:“是的,祥林嫂并没有妨碍其他人,可别里科夫却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
李文思举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形象与鲁迅笔下的人有相通的地方。”
我非常高兴学生能够这样比较分析,我追问道:“是吗?相通的地方在哪里?”
李文思回答:“都受到某种束缚,是被束缚的人。”
我说:“对。说得很好!”
李文思继续说:“不但是受到外在的禁锢,而且他自己在内心里越来越禁锢自己。”
杨晓梅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人胆小,就是什么事也不敢做。”
我说:“杨晓梅实际上分析了这个人物,给了他一个评价,胆小。你给一个理由,说话可要有依据。”我不愿学生抽象地分析,希望把他们引导课文上去,贴着课文阅读思考。
杨晓梅说:“他有许多封建思想,自己不敢做许多事,别人做他也要劝阻,他自己不敢,还要束缚别人的行为,他虽然是对别人好,但别人觉得他很讨厌。”
我略作纠正:“与其说他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如说他受专制思想的禁锢。”
针对杨晓梅的观点,苏畅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是是比较好的。”
这倒让我和同学们很意外,我便问他:“你的理由?”
“我说他比较好,是因为他虽然惹人嫌,他的一些要求有些过分,但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他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至少不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他并不坏。”
我说:“嗯,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他所信奉的都是真诚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做到。这比起有的人表里不如一,表现上仁义礼智,骨子里男盗女娼,确实还是要好一些。”
王楠楠却反驳道:“不对,我倒觉得他虚伪,他越说自己‘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越显得虚伪。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袋子里,把自己掩盖起来。”
我说:“哦,你不同意他是正人君子?现在一提这个词好像都是反义词,但书上找不到他不是正人君子的例子啊!”
钟雪飞说:“他喜欢提意见帮助别人,但他所提意见的目的是防止别人出乱子,是以自己内心的想法为标准,虽然他还是在帮助别人。”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他动机是好的,只是说话的内容有问题。是好心,但说出来的话是不对。这有点像《祝福》里的哪个人?”
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纷纷说:“柳妈!”
“对,他似乎和柳妈有点类似,”我说,“但这两个人又有点不同。柳妈是为了祥林嫂好,而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是不是?”
学生们点头。
但我刚说完这句话,就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败笔:所谓“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这个结论,不应该有我这么直接地说出来,而应该给学生一些铺垫,让他们自己分析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正在心里暗暗惋惜,学生却还在继续讨论。黄咏举手发言说:“我觉得他活得很悲惨, 他自己把自己套起来,比如谈恋爱,宁愿放弃爱情,也要维护所谓的礼教。我觉得他是被气死的。”
黄泳提到“套子”,我接过她的话说:“大家想想,‘套子’主要指什么?表面上指什么?”
学生们小声议论,有的说是穿着,有的说是思想。我概括道:“实际上套子有两种,一种是实际上他的穿着打扮。你们教材里的插图,他穿的,戴的,包括他坐马车,都要把车棚支起来。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不过说他的生活习惯与其他人不一样。但外在的套子反映了内在的套子,思想与灵魂的套子。生活在封闭当中,拒绝任何新的东西。”
我看学生谈得差不多了,我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说出来,与学声分享:“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也想说说。李老师有什么东西与大家交流?我有一个问题不理解――别里科夫就是个老师,但是大家看33页第一段中间,“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15年!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我估计刚才付锐认为他是校长是不是就是从这儿来的?”
付锐点点头。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