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艺术

我教《观沧海》

http://www.19mini.cn   2011-10-10 来源:成长论坛 作者:梨花小窗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前几届的高二,每讲到H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这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喊《观沧海》初中学过了!我也乐得清闲自在,就干脆略过不讲。今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在看《白日薄西山》这本书,讲的

前几届的高二,每讲到H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这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喊“《观沧海》初中学过了!”我也乐得清闲自在,就干脆略过不讲。今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在看《白日薄西山》这本书,讲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历史故事,对曹操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些。于是学生再喊的时候我就说:“那时候学是那时候的感觉,这时候学是这时候的感觉。不信我们就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半信半疑中同意了。

按惯例读完一遍,我给他们5分钟时间利用书下注释把意思弄懂。趁他们看书的时候我在他们中间穿行,把学生读书时对课文产生的个别问题单独解决好。时间到了以后,我问他们:

“大家觉得我们班谁最有王者风范?”

他们不明白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本能地喊出:

“老板!老板!”

老板是四班体重最重的男孩子,走起路来“嗵、嗵、嗵”地响,大象一样,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就成了“王者”。

我用目光示意他起来,开玩笑地问:

“同是王者,你对曹操的理解应该更深刻吧?告诉大家你初读此文的感受?你从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他也笑了笑,说:“我觉得文章写得是他的志向,很有气势的。”

我转身把“志向”“气势”两个词写道黑板上,然后问他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志向和气势,他回答说:

“志向是从‘兴甚至哉,歌以咏志’里。气势嘛,全文都有的。”再让他详细解说,他嗫嚅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只好坐下。

我有点失望,但还是鼓动他们说:“现在大王遇到麻烦了,他说不清楚气势在文句里的具体表现,谁来帮帮他?”

一个叫马勇的男孩站了起来,说他觉得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问他怎么解读理解这句话?他说:

“曹操自己把自己比作大海,日、月、星都是他创造的功业。而前面的树木和百草就是庸人咯!他是在对比中显出自己的气势的。”虽然不十分正确,但毕竟是他的独创。我不置可否,却问同学:“大家同意马勇的看法吗?”

沉默片刻,班长站起来肯定地说:“我觉得前面的内容不是写庸人的。从注释上看,这首诗写得是他52岁出兵征乌桓和卢龙塞得胜班师,路过碣石山的时候登山观海的感受。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若”字上看,后半部分写得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前面肯定是现实中的景色……”

他还没说完,下面同学就小声给他纠正:“是虚景和实景!”他扫视一眼他们,又镇定地继续说道:“他写水啊,山啊,树啊,草啊,都是在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你没看见景物都那么辽阔壮丽么?”他停下来不说了。我追问:“那后半部分呢?写的是什么?”

他说:“后半部分写得就是马勇说得那样!”“没有补充?”我问。“没有了,他说得很好。”他还没忘记肯定别人。

“大家都这么认为吗?没有别的问题了,那我们就学完这首诗了?”等班长坐定,我欲纵故擒道。

小声讨论了一会儿,一个同学起来发问道:“老师,文章前面说‘水何澹澹’,下面注释的意思是水波荡漾,哦,这个我懂。可是隔了四句就说‘洪波涌起’,那就是大的波浪翻涌起来了。不太可能有这么快的变化啊!我觉得很矛盾,可是也解释不清楚。”下面同学也附和着:“是啊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因为对东汉和曹操的了解过多,冲动之下真想把这首诗的解读全部自己说出来,可是我不能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们探索的权力啊!于是一面暗自高兴这些孩子的细心,一面夸奖提出问题孩子的聪明,同时也装作兴奋得样子等待同学们寻找的答案。

终于一个孩子的声音传到我的耳畔:“注释7说萧瑟是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声音,那洪波一定也是因为秋风的作用才涌起的啰?!”

听到他们的正确回答,我的欣慰溢于言表。可我知道他的回答仅仅局限在表层,为了诱敌深入,我故意发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话只有这表层的意思吗?”

很长时间的沉默,我知道难住他们了。关于生命,这些孩子思考地真得太少,怎么可能深刻地体会出一个52岁的成功男人的心态呢?于是我点拨:“‘秋’这个字除了表明季节,还有什么深意?”

“人生之秋!”那个马勇脱口而出。

“正确,沿着这个方向去寻找,你就可以知道答案!”我鼓励道。

“我知道了,是他感觉到自己老了,心理不平衡。”

“我也知道了,他虽然建立这么多的功业,但终究改变不了衰老的现实,他无奈啊,他不平啊!他痛苦啊,他难过啊……”

…………

他们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声音的分贝足以让整个教室的同学听见。我就没有必要重复,懂得了就好。我用点头承认了他们的聪慧睿智之后,把又一个问题抛了出去:

“大家懂得了这一句,再帮老师想想马勇刚才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的解读是否全面?注意,我用的是全面而不是正确。”

好半天没有人站起来说话,我带领大家重新朗读一遍。又给了他们点时间,还是没人回答。这下该我着急的了,可是一古脑把答案端给他们么?我真不忍心使他们放弃思考地权利。还是敲山镇虎吧!我继续引导:

“想一想曹操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地位及历史功绩,再想想在古代‘日’和‘月’代表什么?”

“君主!”坐在角落里从来很少说话但非常喜欢读书的陈凯应声而答。我一阵狂喜,马上叫起他来回答。“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他沉吟片刻,试探性地说:“ 似乎是说自己像大海一样使得日月升起来,使得星汉在他的怀抱中灿烂无比。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曹操这是为自己自豪呢!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设若无孤,正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足以说明了他的强大。”

我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居然带头为他鼓掌喝彩起来。同学们也一呼百应,教室里长时间地被掌声占据着。趁着同学们的热情,我和他们谈起了生命的意义:“大家读懂了曹操在《观沧海》里所表达的情感,就应该知道我们的古人有多么优秀。他们在自己的文字中留下的都是他们曾经活过的证明,是他们精神的舍利子。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文字,绝对不可以没有感知,我们必须也考虑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生到死的这个生命历程,我们如何度过才是最有意义的。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证明我们的生存价值……”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