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教学与美育之间是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目的和内容。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来进行美育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精研教材挖掘美
《大纲》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语文教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包含着大量美的信息。从美的范畴看,有优美(如《荷塘月色》、《绿》),有壮美(如《雨中登泰山》、《黄山记》),有崇高(如《与妻书》、《谭嗣同》),有滑稽(如《套中人》、《守财奴》)……从美的风格看,《荷塘月色》淡雅,《忆江南》柔和,《小橘灯》隽永,《过秦论》华丽……
课文的美学因素常常是综合的,很少有一篇课文只体现一种美。如《荷塘月色》、《兰亭集序》中的景物美与人情美,《琐忆》、《烛之武退秦师》中人物的情操美与言辞的理性美,《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道德美与人性美等。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整理教材美的因素,寻找恰当的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之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阐发。
二、日常教学渗透美
美在语文课堂的体现主要是渗透。课堂对美的渗透是多渠道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导入和导读。
导入重在创设气氛,激发情趣,引起联想。
导读分四个层次:激情入境(感知)——入情觅理(把握)——探情导思(共鸣)——骋情抒怀(创造)。
三、重点课文突出美
有些课文直接涉及到“美”。在处理这些课文时,可以围绕“美”的内涵、“美”的表达展开教学,以对美的理解、感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和主线。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和《冬天之美》,教学中可以美为重点和线索,直接让学生体味朴素和自然的美,并且围绕“美”设计一系列活动。
学生在美的享受和娱乐中感受了美,领悟了美,并由美而悟道,既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又进行了美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以审美主体的面目出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兴趣,使他们有快乐,有收获。
四、适当延伸拓展美
课内延伸主要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如“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女性化风格”、“《兰亭集序》与《祭侄稿》之比较欣赏”、“先秦散文的理性美”、“古人外交辞令赏析”、“小说结局的空白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与课文讲解有机结合。
课外延伸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诗歌鉴赏、音乐欣赏等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名篇、表演课本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的活动。
五、教师语言熏陶美
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对美的传达能力,必然影响学生的理智、情感、精神面貌,必须高度重视。
语文教师,既是课文的欣赏者,即审美主体,又是学生的欣赏对象,即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就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对课文的美进行再创造,用富有魅力的方式,积极地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审美客体,不仅要善于传授美感,还要善于创造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景,使师生之间自然地变成一种能引起知识、情绪和情感交流的审美关系。把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从而萌生创造的欲望。这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的一种美感效应。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