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定量
学生作业应该有个常规的量,量大少了学生不能提高学习能力,量太大了,同样抑制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还不利于身心发展。我跟学生一起讨论作业的“最佳量”是多少,尽管我们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但这种研究、讨论、探索的本身,就使我们缩短了和“最佳”的距离。16年来,我们班学生一直不做“练习册”、“习题集”、“假期作业”等教材以外的东西,我也从来不刻印题单发给学生。16年来,我的学生除了教材和一个定量作业本之外,再没有别的本子,连课堂笔记本、练习本都没有。我主张减少学生并列本子的数量,以有利于减轻负担,把教材和定量作业本驾驭得更纯熟。我们定的量基本是每天500字,但有时也有变化,也因人而异。
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好同学自学习惯已经养成,一部分同学语文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500字不可了,有的同学提出写300字,有的愿写200字,都可以。但确定了的数字,要向老师同学讲明,以利班级检查,不能随意更改,实验“定量”持续至少两个月,总结出利弊之后,再重新制订。1985年那届学生,有几名基础好的学生,在毕业前的一年中进行不写作业的实验。整整一年,没有写语文作业,也没有课堂笔记本和练习本,升学成绩仍然在地区领先,这跟他们基础好有关。
1995年初,我跟学生讨论,又把作业量定为每人每天330字,再加上用左手写50个钢笔字,试行至今半年有余,效果很好。
2.总体设计
写作业的目的是掌握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掌握语文知识而言,我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设计作业内容,就是强化语文知识树所列的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练习。哪一项、哪一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就练哪个知识点。就一册教材而言,以现行人教版教材初中第三册为例:现代文共有生字97个,文言文26个;现代文生词99个,文言文108个;语法知识短文7篇;标点符号16种;修辞方法12种;文学常识涉及22位作家或诗人学者;默写一篇文章、两段节选、五首诗歌;听说训练两篇;作文训练5篇。学生明确了本学期的知识总量,也就明确了作业训练的内容,学会一类一类、一点一点地去掌握了。就能力而言,我一方面强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能识字、解词了,便去看一看那些变来变去的关于字词的判断、选择、填空、改错之类的题型,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学会将教材上的课后题举一反三,如第三册教材72道现代文题和8道文言文课后题,有典型性,就要求学生500字的练习题,认真做这些题,做到熟练的程度,再研究这些题,看还可以变为什么类型的,哪些文章还可以出这种题。这样,尽管我的学生不做练习册,但由于教材掌握得好,升学考试便总能领先。
3.个别指导
总体设计了作业内容,大部分同学明确了怎样给自己留作业,一些同学仍须个别指导,因为一般中学的学生,成绩差异很大。我1983年任班主任的那两个班学生,入学成绩语文80分以上的16人,40分以下的有15人;1991年届的学生有3名学生各科平均分为91分,而另3名学生各科平均分才24分;1994年送走毕业班,我又接一届新生,班级最高分各科平均92分,最低的平均才26分。差距如此悬殊,如若留统一的作业,势必优等生吃不饱,做重复的体力劳动,后进生吃不了,只好照别人抄袭以应付。我便告诉尖子学生,教材若会了,便不再做,尽可以看点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写一写那上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自编一点练习题来做。而对后进学生呢?我指导他们将知识分类排队,从字词开始排,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再排一排队,稍加努力就能会的排在最前面。每天作业就写这些稍加努力就能会的内容。写会了,再写后面的。这样越打“敌人”越少,学习兴趣就越来越高。张某同学是全年组倒数第一的同学,到我班以后,他用这种方法写作业,一个星期掌握了字,过了一个星期解词也掌握了,第三个星期专写文学常识;第四个星期每天500字专挑修辞方法的题来做……,这样努力了一年,取得了65分的成绩。(刚入班时他语文才32分)。张某感觉最高兴的是,他学会了怎样给自己留作业更有效。有效的作业,写完以后成绩能提高的作业,他写起来就有兴趣,越有兴趣,越爱写,越爱写成绩越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链。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