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韵味。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及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问题。
3、小组之间先互相解答疑难点,教师加以指导,并且引导学。
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并积累文言知识:(每个举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
(2)虚词:于; 而
(3)一词多义:拂;发
(4)词类活用: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劳;饿 等
(5)特殊句式:倒装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构示意图:
论点 论据
明确:连用六个排比,说明“逆境中造就人才”,并由个人类推到国家,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韵味,与同学分享你最欣赏的是本文的哪一方面。
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
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结构上: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
思想上:孟子的政治见解。
(五)展读课文,飞扬思绪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
《孟子》二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汹汹,善于说理,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我们今天写议论文非常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教益。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把自己对“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人道理的看法形成书面文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总之,这节课以朗读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文言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