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合作探究,仔细研读。
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讨论: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讨论明确: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第2、3、4段写水,分别写三峡江水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是怎样描写的?
讨论后明确:
(1)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
(2)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水:迅急、凶猛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3、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在一起?
明确:(1)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
(2)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渔者哀愁的心情。
(3)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 ,秋季是水枯的时候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皆有“良多趣味”的盎然情趣。
依据:这些问题的设置完全依据写作顺序层层深入递进,便于使学生把握住全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更好地理解全文,感受意蕴。
第四步品读文章,体会意境;再度鉴赏,熟读成诵。
1.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通过对文章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2.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比较,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冬之景)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在点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抓住三峡自然景物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应师作适时引导]同时体现了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的内涵的特点,重要的是在于为学生创设出三峡壮美秀丽的情境,通过对比拓展迁移思维,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学习重点及写作特色。
第四步文章小结。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文章,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文章思考:
文章《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文章,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三峡
山 ——— 奇、壮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肃、凄 ——凄婉美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