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说课

《三峡》说课稿

http://www.19mini.cn   2011-10-27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客的文章是《三峡》,下面我谈谈《三峡》一课的教学构想,不足之处恭请大家指正。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客的文章是《三峡》,下面我谈谈《三峡》一课的教学构想,不足之处恭请大家指正。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和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

① 正确、流畅地朗读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②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

② 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③ 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法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采取合作探究式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找出答案。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① 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 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文章,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依据:这样安排,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也为本节课创设了个良好的环境。

2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同时梳理字词扫清障碍。

3.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同时梳理文章结构层次脉络,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研读文章。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文章,积累词汇。

如:郦 阙 溯 巘属等等,同时把课后练习二的习题设计在字义的理解中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文章,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为文章划分层次可适当采取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旨在变枯燥灌输为自主探索研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