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说课

《童趣》说课稿

http://www.19mini.cn   2011-09-29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曹斌锋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

第二版块:寻读品趣

1.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文章从哪三方面来写童趣?)

(让学生按小组第一次合作探究,然后向全班展示。)

教师归纳明确: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通过学生讨论——阐述,然后老师分析——归纳;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结:(阐明所谓的“物外之趣”)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等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充分准备。)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