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小石潭记》是一篇名家之作,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忧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作者的描述却非常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理念上,我本着“本色语文,激情演绎”的理念,力求把这节课处理得更为本色、到位,更多地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试图把教材处理的更厚实,不花哨。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字、词、句篇的朗读疏通和解析为主,不能把“文”、“言”分家,更不能把“文”架空在“言”上来学习。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和谐统一。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课堂也就有生机了,扎实地立足于文言之“言”,诗意地追求文言之“文”,从而激活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并辅以诵读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感情,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四、说教学设计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通过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赏析,感受小石潭的美丽。
3、理解并体会作者借山水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的个别语句晦涩难懂,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因而疏通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课文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本文作者感情流露的较为含蓄,理解文中作者的“乐”和“悲”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难点。
(一)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导语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激情导入”,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把学生带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去。
在范读环节,我运用了中国的民乐《高山流水》,主要是想从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字音和节奏方面的积极性,伴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到小石潭优美的意境中去,为后来学生更好的感受小石潭的美丽做好铺垫。范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纠正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和句子的节奏,因为文言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还没有形成,老师的范读就给学生起到了必要的示范作用。范读结束后,PPT显示对文中某些字音和句子节奏的检测,极好的检测了范读的效果,为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译读
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光读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借助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大意。所以我就设计了“译读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大意,为后来的品读赏析做好了铺垫。
(三)品读赏析
有了前面朗读疏通的基础,加上学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接下来我就设计了“品读赏析”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的是一个大问题带动对整个课文的感知。“文章题目是小石潭记,那么作者在文中具体记了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美丽的画面。”设计这个大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有话可说,这样一来就很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解析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就是对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思想感情的解析。“小石潭的景色是美不胜收的,作者身处这样的美景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呢?”用这个问题牵动对作者情感的解读。对此,我做了充分的预设。如果学生直接说出了“乐”的感受,就自然的接着分析;如果学生同时说出了“乐”和“悲”,则采用“双管齐下”来解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乐”和“悲”的语句,并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
(五)作者简介
学生感受了作者情感之后,我又设计了对作者的简介,即“河东生平馆”,之所以把作者的简介放在这个环节中,是因为我们只感受作者的感情,对作者为什么会由乐转悲,还不清楚。这是与作者当时的处境、背景分不开的,所以此时把柳宗元写此文时的处境、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从而很自然地明白原来作者的“乐”是一种短暂的乐,苦涩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悲”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六)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
有了对作者情感的充分感悟,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融为了一体,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语言要表达,于是我就设计了“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这个环节。采用“柳宗元,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跟作者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作品,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我认为,这个环节是课堂的一个亮点,既对学生理解文本,体味作者感情有更深的挖掘,又极好的锻炼了学生写和说的能力。教材内容也有了很精彩的拓展。
(七)总结回顾
在最后的“总结回顾”环节中,我再次运用了配乐道白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感受展示给学生,期待引领学生再次感受作品,感受人物。把学生引入更高层次的体验。
五、说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名家之作,课前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查阅了大量关于《小石潭记》和柳宗元的资料,力求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浅易的文言作品,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整节课,学生实现了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一开始的朗读出错,到后来能够翻译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由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到对文本更深的理解。在“与作者对话”这个环节学生表现更加明显。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很好实现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整节课,我努力从“实”,“活”,“美”三个方面来把握教学,力图使这节课呈现出知识性,观赏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我感觉不足的是,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这也真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这节课我虽然尽力了,但肯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