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性认识的再认识,就教育工作而言,是对本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经常反思是必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进行学习,既让学生“吃的饱”,又让学生“吃的了”,的确是我所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我在教学中,除了与同组教师共同教研,精诚团结之外,还尝试着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浇汤。讲析课文,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流程,必须设计好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问题设计好了,然后努力改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焕发异彩,吸引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如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文本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位出“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反思二
教学中,我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时候,将初中要求的李白的诗歌放在一起,用专题的形式讲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李白的作品,深入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和诗文风格,组织学生分专题性地研究李白,如:李白与酒;李白与月亮;李白的情感世界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内容进行整理,加上自己的心得,制作成多媒体,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这样避免了学生机械的背诵,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反思三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由“实践——认识——再实践”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上升”的规律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带着一颗爱心进行教学实践,及时记录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再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才有可能把我们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
反思四
文言是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由于当今的教师和学生均已不能用文言思维,且文言释读艰难,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学有其不同于白话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师生们戏称其为“半门外语”。我认为,学文言文,学生首先要过语言文字释读关;培养此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首要矛盾,而品评文言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则是第二位的。先要读懂,再谈品评,这是基本的道理。《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已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的编者无视文言课文与白话课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重大区别,硬把它们搅拌在同一单元里,这样做,事实上否定了两类课文在语言文字形式上的第一级区分,而把文言课文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意义和价值置于文章思想情感的品评之下了。这就有悖于《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打个不很恰当比方,这是教学生用欣赏当代流行歌曲的一套方法来欣赏古代昆曲,怎么能得昆曲之真味!
反思五
从事毕业班语文教学已有些年头了,期间也取得过不少优异成绩。但和同行比较起来,老感觉自己出力不少,成绩并没有比别人好多少,反思之余,竟有了很多的感慨。
以前毕业班古文教学以教为主,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利用,忽视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视学生为容器。像讲《陈涉世家》这样的古文,竟用一周的时间讲解、背诵。每讲一篇古文总是面面俱到,唯恐漏掉什么,一堂课没有训练重点,自己津津乐道,学生面对的仍是一盘散沙,所获甚微。
因此,当务之急是,古文教学应尽快抛弃那种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碎尸万段地分析,应寻找一种省时高效、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反思六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我认为,教学古文,第一步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怎样自读呢?
我觉得,一是要利用好课文注释。二是利用好工具书。三是做课后练习题。四是合作学习。
上述四个方面真正做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疏通了文章那个大意,达到了自读的目的。自读、通大意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胜过教师的分析、讲解百倍。当然,这个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
反思七
应该说,在几年的初三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谈一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认为,要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必须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习,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近,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
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