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参考

《孔乙已》导入十例

http://www.19mini.cn   2009-03-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1.巧设悬念。 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

 
5.异军突起。

有位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问题,沉思起来,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开讲正文,正值妙时。
 
6.成语导入。

新课伊始,可在黑板上写两个填空题:其不,其不。学生一个个搜索枯肠,寻求答案。正在他们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际,点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答案,然后就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孔乙己》。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社会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阅读时大家用心体会鲁迅先生笔下、心底的这种(手指词语)感情。”这样开讲,不仅语言凝炼精致。占时短,切入教学内容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7.温故知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讲《孔乙己》一文,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初一时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二时学过的《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佳作。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文中怎样作对比,并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8.即兴导入。

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如:有一次,我讲《孔乙己》,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9.运用插图。

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而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让他们大脑皮质中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义教版教材上,《孔乙己》一文中有张插图,是以孔乙己喝酒为题材的。开课时,可引导学生看此图中人物的动作、服饰、表情,为插图拟题,想其中的含义。如此看一图而观全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课文插图来导入课文。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