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学参考

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图)

http://www.19mini.cn   2015-06-26 来源:网络 作者:王开东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按照常理,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最有兴趣、最拿手的优势学科;然而,12年语文学下来,看不懂文章,不会写作的学生比比皆是。

(六)以“问题绵延”为抓手的课堂模式观。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以问题绵延为抓手,可以构建走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话题—探险—对话—冲突—建构—绵延。

1.话题。主题朝话题延伸。由于过去的知识单元,逐渐让位于主题单元,主题单元的包容性和广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题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组合、删减、变形、改写等方式,来实现话题的最大拓展。

“只读”向“可写”转化。“只读”又叫作者文本”,“可写”则为“读者文本”。新课程把“作者文本”演化成“读者文本”,读者的地位大为提高,可理所当然地在作品中“写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探险。阅读是作家和读者的一种对抗。对作家而言,写作是一场冒险,尽量要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对读者而言,阅读是一次探险,就是要把作家带给我们的意料之外转变为情理之中。

3.对话。课堂上的对话具有很多的特殊性。作者、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众声喧哗。这种对话,是一种多边的、多重的、互动的和立体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4.冲突。文学作品充满着冲突,这种冲突给文章带来了巨大张力。教学应由冲突引起,围绕冲突展开。教学的过程是冲突的形成、展开和解决的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教师要精心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问题就是冲突。

5.建构。新知识、新观念的到来,必然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失去平衡,而失衡自然是反常的,不稳定的,它必然要在一个新的过程中,通过激烈斗争达成一种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就是和谐的建构过程。

6.绵延。绵延是我取自柏格森的一个概念。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是由时间绵延而成的,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绵延中变化创新。人作为最高知性的生命体,正是在课堂中,在这种绵延的变化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时间的绵延就意味着发明,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意味着一切新鲜事物连续不断的产生。从这个层面来看,课堂结束只是空间授课的结束,而在时间的绵延中,下课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过去之物连续不断的前进过程,它与未来连接,并且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好的课堂下课,绝不是竖起一座精致的墓碑,而是种下一棵树。让问题伴随着每个学生,用时间来浇灌,相信这棵树未来会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以上,我总结了深度语文的教学主张。正如郑板桥所说:“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也不必全也。”

好在理论是灰色的,探索之树长青。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教学研究
    无相关信息
----------------------------------